25岁只身离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大唐的领土上,任性地开启了自己的徒步旅行计划。
李白一生游历过新疆、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贵州、北京、重庆等18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到过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西上峨眉,东游天台,南达零陵,北抵幽燕,李白一生的总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相当于走完了一个长征。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湍急的三峡江流,沿着诗仙李白的足迹,大唐的旖旎风光跃然于李白笔下。
论打卡数量,论行程距离,还有才气加持,说李白是诗人中的“第一导游”,大家没有意见吧?
作为重度旅行爱好者,李白一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名山大川。比如:
至于在金陵、扬州、会稽等地,他更是在山水之间尽情畅游,很少将自己的足迹束缚在虽则繁华却不免拘束性情的城墙之中。
李白曾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的确,大都市不过是李白晋升仕宦的目标,能够真正令他身心愉悦、精神焕发的还是城市边缘的名山大川、沟壑林泉。
君子登临名山胜水,仿若见故知好友,不止怡悦身心,更足以扩胸襟开眼界。
李白一生游历许多名山,深受山水灵秀之熏陶,这便定下了他一生热爱自然、漫游山水的基调,也孕育了他自由奔放性格之根。
诚然,没有做过大官,是他人生的缺憾,但也正是这些缺憾,成为他思索的起点,成为倾心山水的源泉,从而造就了一个“旅行家”,更成就了他的大好诗篇。
山水有幸,在李白足迹所到的地方,景观化作了诗歌,在他走后,诗歌又化作了景观。
对于现代人来说,旅行是一直潜伏在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然而旅行归来,我们依然要面对现实生活。
毕竟,人总要生存,有了眼前的苟且,才能去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
从25岁出蜀开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能去的中国之地,他差不多转了一遍。
能跟他比一比每日锻炼步数的历史名人,前有司马迁、郦道元、玄奘,后有汪大渊、郑和、徐霞客、李时珍等。
李白没什么具体工作,也没什么明确目的。他四处游历,两句诗就表达清楚了:“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关于李白漫游生活的经济来源,网上曾热烈讨论过,说法主要有撰写诗文的稿酬,朝廷的馈赠,朋友们的资助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其实,悠游闲逛,没有日程,这才是旅行的最佳心境。这样的旅行者,也一定能得到旅行给予的最好馈赠。
这期间,傲娇的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喊杨国忠磨墨,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然而在长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艳,终归掩饰不了一个侍臣的生命苍白。
他旷达不羁的性格和追求自由的态度,已经决定了他这一辈子,注定要一直在路上。
被“赐金放还”后,他从此仗剑天涯,喝酒搞创作,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浪荡的心。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权贵与自由之间,李白选择了自由;在忧患与行乐之间,李白选择了行乐;在出世与归隐之间,李白选择了归隐。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总是受到欲望和世俗标准的捆绑,那么,无论物质生活多么丰富,内心依然会有负累。
只要内心是自由的,不管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能用一颗坦然自若的心,无所畏惧。
虽然李白一生并不得志,但写诗、喝酒、交友,行走的生活给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山水相照、真挚友情都在他的身体里生根。
在黄鹤楼旁,与偶像孟浩然离别,情深不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沙丘城下,与杜甫分别后,思念之情如水涌来(《沙丘城下寄杜甫》):
在桃花潭边,为“粉丝”汪伦的朴实友情感动(《赠汪伦》):
在长安,遇到伯乐贺知章,为其豪爽所折服(《对酒忆贺监二首》):
在鸣皋山,遇见岑勋,诗酒相交,不亦悦乎(《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在嵩山,与元丹丘一起隐居修炼(《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
到宣州与故人告别,登上谢朓楼感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流放途中,侥幸遇赦,得以归家,心情无比欢畅(《早发白帝城》):
可以说,李白的山水旅途,亦是他人生旅途的缩影。途中,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并将其一一化为华彩词章。
第一重,观天地。出发,是为了看看远方不同于此处的风景。
第二重,遇众生。我们想去看看在同一片蓝天下,远方的人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第三重,见自己。走过这么多路,看了这么多的风景和人,我们最终想弄明白的是: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拥有怎样的人生。
走过天涯海角,经历世间繁华,看尽山川湖海,尝过离别悲欢,褪尽所有浩荡和惊奇后,我们终会发现——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更是歌声。
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
将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将行歌唱遍古今。李白,是才华横溢的诗仙,更是不折不扣的旅行家。
千年以后,我们走着他走过的路,读着他写的诗,仿佛又看见那飘逸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