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是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据放射性碳素测年研究,大溪文化的早期为距今6000年以上。鄂西长阳出土的一件稀世骨针,即出土在大溪文化的早期地层中。

鄂西长阳西寺坪遗址(箭头所指处)地貌

1987年,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在配合清江隔河岩大型水电开发工程的坝区建设中,于清江南岸的长阳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件制作极为精致的小型骨针(见下图)。该骨针与橙黄色双折壁碗和单耳彩陶杯同出,其陶器的形制特点与枝江关庙山大溪文化遗址早期遗存相当,故骨针的年代无疑应属大溪文化早期,即距今6000年以上。该骨针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鄂西长阳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出土距今6000多年前的精致骨针

骨针长5.8厘米,采用动物长骨精心制作。两端扁平,有尖锋,针体中段截面略呈椭圆形,长径2毫米,短径1.5毫米。整个骨针看上去,极像一根竹制的小型牙签。针体前宽1.8毫米,后宽2.2毫米。针的尾部两面各有一长3.6毫米,宽0.8至1毫米的条形浅槽,槽中凿圆形引线孔(针孔),孔径0.7毫米,比现今一般农妇纳鞋底的大号钢针的引线孔还小,一般鞋索难以穿过,只能穿引很细的棉麻线或丝线,说明凿磨技术在当时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1987年夏,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王利滨(手拿石器者)等领导同志在考古专家王善才(右2)陪同下,在长阳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上采集石斧等磨制石器

大家知道,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先民,还不会冶炼金属矿物和使用铜、铁金属工具,骨针上的细小针孔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凿磨而成?实在是个难解之谜。因此,从该针之短小和引线孔之细小以及凿磨之精致光滑等方面看,无不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中国的远古先民们,在距今6000多年前使用的骨针,竟然可与当今的钢针相媲美,这是何等的聪明才智和远古人类文明啊!同时,也充分反映出那时中国远古先民们在纺织与缝纫业方面的进步与发达。

鄂西长阳西寺坪遗址发掘现场

长阳这件骨针出土后,经过比较研究很快发现,它是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发现众多史前时期骨器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已发现的数10处大溪文化遗址中的罕见之物,而且也是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所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骨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是它的制作技术很先进,令人称奇!而且针的形体也很精美,人见人爱。鄂西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出土早商时期(距今3500年左右)的一批骨针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虽出土骨器很多,但也没有这么小巧而精致的骨针。它甚至与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长阳香炉石遗址早期巴人所使用的精致骨针几乎一模一样(见上图),真可称得上是我国出土精品骨针之祖。所以迄今为止,在中国大溪文化早期地层中出土的这件骨针,其形体之小巧,制作水平之高超,在中国史前时期是唯一的,堪称奇迹。因此,它的发现无疑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及工艺观赏价值,实属一件我国珍贵的一级国保文物。

2004年10月18日,“清江考古文献”首发式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举行

【作者简介】

王善才,男,1936年10生,湖北武汉人,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研究专家,国内第一位进入神农架进行野人考察的科学家。曾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总领队,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会长等职。先后主持发掘各时代古文化遗址和古生物化石产地数10处,古墓葬共计1000多座。从事考古工作和研究60多年,著书立说400余万字。主编并著有《清江考古》《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图录》《中国早期巴文化——长阳香炉石遗址发掘与研究》《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巴人始祖在长阳》《建始人、长阳人、巴人、土家人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山海经与中华文化》《考古知识纵横谈》等。

(图片由湖北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提供)

责编:贾亭沂
举报/反馈

文旅中国

57.9万获赞 27.6万粉丝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