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标题的古老问题开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做名词之争)

当你思考答案时,需要把过程无限拉长或者时间无限拉远,追踪鸡与蛋的终极起点(或者终点),个人称之为极限推理(是否有专有名词却未知),其他还有宇宙的起源问题、人类的起源问题等等。通常这类问题推理过程中,容易让人犯错(推理陷阱,但也还不好说结论就一定错误),具体推理陷阱在哪儿呢?且看下面的例子:

  • 问题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如果简单地思考哪个先,恐怕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无限循环之中。错误出在哪儿呢?其实,进化论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这需要我们对鸡和鸡蛋的形态往前追溯。鸡往前追溯是野鸡,鸡蛋往前追溯是野鸡蛋,那么问题变成了先有野鸡还是先有野鸡蛋?再往前,或许是某种始祖鸟吧,问题又变成了先有某种始祖鸟还是某种始祖鸟的蛋?再往前,可能是某种恐龙 ......直到你追踪到某种生物,模糊了自己与生殖细胞的界限,比如某种分裂生殖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然后这个问题才追踪到了头,因为这时的“鸡”和“鸡蛋”是同一个事物了,就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了,当然,这时候“鸡”也不再是鸡,“蛋”也不再是蛋了,这个答案是不是很有趣呢?当然,实际上没有进化(演化)论的知识,也是可以从逻辑上推理出相同的答案,尤其是现在已经知道了答案再去思考过程(如果再严谨一点,你或许会推断出问题的问法是错误的)。这整个追溯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间变化中和过程进行中的质变,而不是数学上那样简单、机械地量变叠加,这里每一代的鸡和上一代鸡可能存在极其微小的差异(即质变,可能包含一定的突变),每代鸡蛋也同样存在着缓慢的质变,最终在追溯中鸡和蛋都不再是自己。

  • 问题2:牛顿的谁是宇宙第一推动力的问题

牛顿在行星为什么绕太阳旋转问题上,最终提出神是宇宙第一推动力,是神让宇宙动起来的,因此在科学史上留下了很大遗憾。撇开其原本就有的神学信仰对他的影响,牛顿正是推导出了天体有稳定的椭圆形轨道这样的结论才陷入的谬论,而这样的运行轨道似乎往前追溯无穷久远的时间,其还是这样稳定的轨道和状态,因此陷入无限循环之中,牛顿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最终归因于神。这种推理过程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有点类似,推理中缺少过程中的质变,若推论出永恒不变,就应该怀疑推理中的先验知识、推理过程是有问题的。

  • 问题3:人类起源问题

这是人类几千年都在探索的终极问题,古人通过神话结合历史展示了他们思考的结果,如西方圣经中的耶和华只创造了亚当夏娃一对男女,由他们繁衍出整个人类族群,也有如中华神话,女娲一次就造出了许多人,由这些人开枝散叶产生后来的庞大族群 。现代科学通过基因手段,伴随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追踪和伴随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追踪,认为人类起源于唯一的父系祖先“亚当”和唯一母系祖先“夏娃”。无论是西方远古神话还是现代科学,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答案,现代人类的祖先是一男一女,这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线性的推理。撇开宗教、文化、政治方面的有意鼓吹,Y染色体追踪的男性祖先“亚当”和线粒体DNA追踪的女性祖先“夏娃”,在现在测算的生存年代里,两者相差有数万年至十数万年之久,根本就没生存在一个年代,而且前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中,已经提到的生物演化问题,也足以给出很多启示了。另外,再提供一种个人的思路,其实中国人的族谱在这方面早已经给出了很大启示,同一姓氏的族人可能是千多年前或几千年前少数几个先祖的后代,同时代大部分先祖可能到今日只有少数后代或几乎没有后代,繁衍这条路上,只会比二八原则更加极端(即今日80%以上的人是古代同时期少于20%的先祖的后代),至于原因,你自然应该能够想到许多。(当然,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还是足够谨慎的,但也不乏漏洞百出而武断的假说)

  • 问题4:宇宙起源问题

这也是人类几千年都在探索的终极问题。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约140亿年前,由体积无限小(也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爆炸开始,时空开始变化,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而这一理论提出的最初启发却是先观察到宇宙膨胀(星系光谱红移),由宇宙膨胀现象简单、线性地推理,体积由大到小,密度由小到大,并将宇宙的起源推到唯一的起点——奇点,这或许已经陷入了前面说的极限推理陷阱。但这只是启迪和部分推理,真正的推理还是用了许多知识的,也有强调空间、时间和物质形态的质变问题,比如时空曲率的变化和物质形态的变化(时空曲率的质变与大爆炸发生于140亿年前的说法其实有矛盾),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究竟正确与否,我们的知识还不足以最终确定,你可以把宇宙大爆炸理论当作假说,而不是当真。

极限推理中除了量变,几乎必不可少地伴随着微小质变的积累,而通常我们推测的事物的起点或终点距离我们越远,我们越不知道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知识做出极限推理,也不好控制误差积累问题,这可能导致我们推理的越远,错得越离谱,在终极起点或者终点处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所以对于极限推理的结论,除了继续积累观察数据和经验知识,我们依然需要极其谨慎地对待。

另外的话:

基于以上,我们看到,在量变上极限推理,几乎一定会出错,结合质变,还是可能出错,有没有不容易出错而高于“质”与“量”的形式呢?老子在《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话从没有高科技的古代走来,到今日却依旧正确,这对我们认识“质”与“量”的问题有什么启发呢?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事物有5个认识层次,依次为“形、相、气、质、性”,形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认识,而最终是去认识那不变的“性”,这对认识比“量变”“质变”更高维、更本质的道理有什么帮助呢?或许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本质,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个极限推理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多出一点独特的想法。

举报/反馈

趣读畅想

1005获赞 573粉丝
读书、传统文化、分析、思考的个人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