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重新看了张绍林执导的“1998年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杨志卖刀”一节,一方面感到翟乃社饰演的杨志和李琦饰演的牛二“对手戏”十分精彩,一方面忽然感到和原著似有不同,拿出施耐庵的原著一比较,果然有所差异。
在“杨志卖刀”故事情节中,杨志说自己的祖传宝刀有“三好”: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叫“吹毛得过”,也被证实;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牛二一心想霸占杨志的宝刀,想不拿钱就抢刀走,杨志忍无可忍,相互缠斗中牛二以身试刀,一命呜呼,然后杨志到官府自首。
“杨志卖刀”的整体故事框架,即所谓的“宝刀三好”展示,电视剧和原著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展现 “每一好”中存在细节上的差别。
第一处差别:“刀口不卷”所用铜钱的来处。
原著中,为验证“砍铜剁铁,刀口不卷”,是牛二到商铺拿别人的钱:“牛二便去州桥下香椒铺里,讨了二十文当三钱”;电视剧改编后,牛二用的是自己的钱,牛二对杨志说:“我这正好有几个大钱,你敢不敢当着我的面剁给我看看?”
第二处差别:“吹毛得过”中的头发所从何来。
原著中验证“吹毛得过”,牛二拔下自己的头发:“牛二道:‘我不信!’——自把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与杨志”;电视剧改编后,是牛二硬拉住一个街上汉子,从对方头上拔下一缕头发。
第三处差别:宝刀如何“杀人不见血”。
原著和电视剧,牛二“以身试刀”的前一段是一致的:杨志和牛二之间开始颇费口舌,牛二耍赖皮要求“杀人验刀”,非要看个“杀人不沾血”不可——他主观认为杨志断不敢下手,而杨志认为两人“往日无冤,昔日无仇”,并没有杀他的念头。但牛二想不拿钱把宝刀拿到手,挣扯之间,“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牛二爬将起来,钻入杨志怀里。”
但就在“钻入怀里”的一刹那,原著和电视剧出现了不同:电视剧中,牛二钻入杨志怀里,恰是“以身验刀”的时刻,镜头表现得比较模糊,只见牛二脚下洒了一地血,并没有出现刀尖插入牛二身体的一幕,似乎并不是杨志手起刀落,主动砍了牛二,而更像是牛二因为急冲冲拱向杨志,不小心撞上了杨志的刀,然后嘴里嘟囔一句“好刀”,倒地身亡。
原著中,牛二“钻入杨志怀里”仍然属于“以身验刀”的前奏,然后杨志面向围观的众人讲了一段话:街坊邻舍见证,是牛二“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这是杨志有了动手的念头。
原著后面的叙述是这样的: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什么,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很明显,原著中杨志是被牛二惹恼了,最后是“主观意愿很强”地把牛二杀了,不但“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即使在牛二倒地之后,杨志还不解恨地在“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这和电视剧中杨志被动犹豫的“姿态”完全不同。
张绍林导演这三处对原著的改动,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两种呈现,哪个更好地呈现了杨志的处境和牛二这个人物的特点。笔者观察,这里边真是各有千秋。
“杨志卖刀”桥段,实是借刀写人。牛二“是京师有名的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汉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因此,牛二一出场,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大虫来了”,简言之是“民间一害”。从牛二泼皮的本质来看,张绍林将原著中验证宝刀锋刃的铜钱,由拿别人商铺的钱改为牛二用自己兜里的钱,这个改动不利于刻画牛二“街头一霸”的蛮横,因此,“第一处”改动其实是一个败笔。
但张绍林的另外两处改动可圈可点。“第二处”改动,将原著中拔下自己的头发改造拔别人的头发,这个细节,就表现了牛二平时在街头为所欲为、欺负别人的一面。
张绍林的“第三处”改动更好。一方面牛二蛮不讲理、误打误撞地迎向了刀尖,符合牛二一贯的行事作风。另一方面,非常契合杨志不愿主动挑起事端的本心。首先,杨志认为“往日无冤,昔日无仇”,本心不愿意杀人;其次,杨志当时因为押运太湖石翻船,被高太尉赶出太尉府,正处于“事业和人生的低谷”,不主动再惹事符合人物行事逻辑。反而是施耐庵原著中,人物短时间内跳跃幅度过大——杨志刚刚还认为“没来由杀你做甚么”,结果几句话之后,就杀得兴起,不但一刀砍刀,顺势还补上两刀,由犹犹豫豫地被动应对到干脆利落地嗜杀,只几分钟不到,人物性格塑造似乎过于突兀。
施耐庵的《水浒传》原著整体写得当然是很好的,小说家张爱玲和格非都认为中国迄今只有三部好小说,其中之一便是《水浒传》。虽然如此,后人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张绍林在“杨志卖刀”细节上的“两处”改动,就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举报/反馈

大众日报

1324万获赞 44.5万粉丝
“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新闻客户端),是大众报业集团全力打造的新媒体旗舰平台,是全媒体时代的“大众日报”,大平台和大众日报一体化运行。
大众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