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讨论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对课堂讨论有着高度的认识。例如:在美国中学各年级教学中,讨论法均占优势;在日本,近十几年来围绕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讨论得十分活跃;前苏联在教学大纲中提出教学方法建议:“在高年级,必须要更多地进行讨论式的课业。”在我国,郭思乐先生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也提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并用诸多举例说明了课堂讨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重要地位。课堂讨论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它有诸多个优点:
这种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课堂讨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谈、研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与传统模式相比较,他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比通过单独学习和单独思考更容易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
课堂讨论能深化学生的认识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在头脑中进行辨证思维,反正交锋,通过集思广益,拓宽思路,从而深化知识,顺利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意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语言的交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为了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一方面学生必须养成倾听的习惯,从思维上充分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涵义,同时还要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四
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任何工作都是借助于合作的力量来完成的。因此,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任务都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价值所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相配合,缩小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达到相通、相融、互补、互进的效果。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讨论的作用
课堂讨论益处多多,但在运用过程中还应精心设计,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确定课堂讨论的题目
课堂讨论一般都是教师设计好题目,引导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恰当的讨论题目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抓住疑难,不断探究,直至解决。所以,讨论的题目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选题必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要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易错易混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共同提高。三是选题要难易适度,不超出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范围,使他们经过努力得以解决。四是题目具有启发性。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一课中,得出结论:“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论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6×27+16×73能否应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16×27+16×72+16”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分配率的逆用是本课的难点,它又重点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学生在了解了乘法分配率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及缜密的思考、既得出结论,巩固了重难点知识,又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课堂讨论的准备要充分
在讨论之前,教师就应将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布置好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参考资料,指导好学生的准备过程,划分讨论小组,培养骨干,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就学生来说,要根据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进行预习,参阅参考资料,并认真做好预习记录,课堂讨论的准备是否充分,还要求教师应具有预见性和应变能力,以处理课堂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外问题。
正确把握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
这个问题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引、控、调、收。
01
引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需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和点拨,把握讨论的方向,提高讨论质量,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在与重点无关的问题上兜圈子,在某一问题上喋喋不休,或因各抒己见而相互争吵。因此,教师在讨论中应力争做到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发言、讨论,根据讨论的进程,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其他问题。一旦出现离题现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讨论的论题,或通过临时终止讨论,整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讨论重新回到主题,此时,教师可以根据目前所讨论的结果加以小结,对全过程加以回顾,指出已经解决和待需解决的问题,进而把握讨论的方向。
02
控
在讨论过程中恰当的环节安排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在讨论进行过程中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交流,甄别答案的准确程度及其严谨性,能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通过由矛盾到统一这一过程,因此要求讨论的时间应相对集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尽可能少讲话,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从讨论中获益较多。当教师不得不对讨论作出评价时,也应做到公正,不带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
有时,教师为完成自己设定的授课计划,对所讨论的结果过于苛求,不分主次的多次讨论,但每次时间很短,使大多数学生还没来得及得到结论,便急于总结,这种形式上的讨论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更使课堂显得“拥挤、混乱”,但讨论时间过长又会使学生无事可做,精神涣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巡视、指导、点拨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而止,见好即收。为使讨论效果更佳,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和跨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低潮发展到高潮,进而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所学的重难点知识,并提高能力。
03
调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灵感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掌握将教学热点是冷处理,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而后者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按照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恰当的研究题目,使学生急于求知的情绪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对讨论是否切题和讨论的事实等适时地予以分析和评价,教师还要做到适时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
在讨论的某些环节上,教师可适时地做简短的小结,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如教学“绝对值”这一课时,学生得出绝对值的概念之后,可进一步通过实例总结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之后,继续讨论有理数a的绝对值的结果。这样,学生的情绪进一步被激发,急于要求通过思考得出结论,教师此时应注意情绪的保持和深化,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发散思维,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保持最佳的研究性课堂氛围。
04
收
在教师组织讨论之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应做及时总结,因为讨论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争论更关注于教师的反映,教师应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肯定正确的意见,做出科学性的结论,又要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树立正确导向。教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见解,更不能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自己事先挖好的陷阱,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提高学生能力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课后,教师应对讨论的情况分析总结,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各种能力的反映加以评价和记载,总结课堂讨论设计过程及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作为今后教学工作改革的依据。
正如郭思乐先生所说:“学问是头脑中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新的课程改革使我们大胆的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多年以来的习以为常,激起了我们创新的火花。新的课程为我们教师留下了更广阔创造的空间。让我们经常有惊喜、经常有发现、经常有困惑,一种久违的、可望已久的东西会回到我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