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周莲娟对本文的大力指导与支持)
扎心了,老铁!
别以为这只是一句玩笑式的网络用语, 在护理领域,PICC置管技术发展的“扎心”之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
1929年
一位名叫沃纳福斯曼的医生将一根65厘米长的导尿管插入自己的肘静脉并送至右心房,向导管内注入了显影剂,记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心导管X线影像,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使用PICC的人。
为科学事业“扎心”的沃纳福斯曼以及他的第一张心导管X线影像
塞丁格技术的发明
1953年
赛丁格发明了经皮穿刺导管技术,后被国际上广泛运用于PICC置管中。这种经皮血管穿刺技术,结束了介入操作需要进行血管切开的历史。成为内科医师可独立完成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操作,并沿用至今。
“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置主动脉。”
塞丁格穿刺法
PICC的临床应用
1973年
Broviac 等报道了一种全硅塑右心房导管在前胸壁通过经皮锁骨下隧道放置。通过目测及触摸血管位置、弹性来进行穿刺定位,根据体表标志测量来预估需要置入的长度。
1974年
Driscoll对塞丁格穿刺法进行了改良,以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有血液从针尾喷出时,即停止进针,不再穿透血管后壁,然后插入导丝、导管。
改良塞丁格穿刺法
1995年
带扩张器的可撕裂导入鞘上市,运用到临床当中,附有润滑的锥形头端,有利于减少穿刺阻力,以及减轻皮肤及血管损伤。
可撕裂导入鞘
PICC与超声的初步发展
1997年
最早使用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技术开始出现,Claudette Boudreaus 护士从协助医生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置管的经验,在超声引导下对目视下看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在患者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置入了PICC导管。
1998年
Parkinson R团队报道了使用B超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术,为89位病人置入了106根PICC导管,成功率100%。
2005年
潘农报道使用超声引导下进行20例PICC置管,成功率100%。
PICC与心电定位技术
2008年
Pittiruti等将腔内心电定位技术运用于PICC头端实时定位,认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可行,避免了X线带来的放射损伤和医疗资源浪费。
PICC置管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会采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穿刺成功后的置管过程部分医护人员会采用心电波形辅助定位的方式,判断导管是否精准的穿刺到上腔静脉靠近右心房交界处。
03:16
科曼U8B 集心电与超声于一体
为PICC提供导航
参考文献:
[1]周文婷.沃纳·福斯曼:首位“扎心”的心脏外科医生[J].科学启蒙,2018(11):26-27.
[2]综合新民晚报、青岛阜外医院微信公众号.认识心脏支架你不该被误导[J].科学大观园,2020(23):38-39.
[3]魏雪,刘宝芝,连宝营.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与传统盲穿法置管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09):968+970.
举报/反馈

科曼共享

262获赞 112粉丝
科曼医疗官方账号。连接你我,共享医疗科技创新、行业学术风向、人文故事价值。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