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京天桥东边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死猫、死狗和偶尔发现的死孩子。附近硝皮作坊、染坊所排出的臭水,和久不清除的粪便,都聚在这里一齐发霉,不但沟水的颜色变成红红绿绿,而且气味也教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所以这一带才俗称为‘臭沟沿’。”这是话剧《龙须沟》里老舍先生对金鱼池地区的描述,但昔日的龙须沟,如今的金鱼池社区,早已旧貌换新颜。
干净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步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的金鱼池社区,昔日的龙须沟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一汪池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自在地游着,话剧《龙须沟》中的角色“小妞子”铜像静静矗立在岸边,见证着从“龙须沟”到“金鱼池”的蜕变。
如今环境优美的金鱼池社区。 人民网 尹星云摄
三次大改造 百姓念党恩
家住天坛街道金鱼池中区社区的居民宋承芳,亲身经历了金鱼池地区的三次变迁。
“我从小就在龙须沟长大,小的时候住在小破平房里,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房也漏,缸也飘起来了,水都漫到床上,我和弟弟妹妹打着伞蹲在床上,特别害怕,就大声哭。后来听到院子里边喊:‘孩子们,别哭了!’警察来了,把我们一个一个背出院子。” 宋承芳回忆起小时候的住宿环境,不禁唏嘘。
50年代的天坛路和金鱼池居民住宅旧景(第一次改造)。
1950年,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河道治理,龙须沟明沟变暗沟,臭气熏天的臭水沟不见了。但这次改造,街道和房屋还基本保留原样,房屋低矮,墙体开裂,院内无厕所,缺少自来水和污水管线。
1960年,北京市政府对金鱼池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造,填平了残存的金鱼池,在原址上建起了53栋简易楼,形成金鱼池东、中、西街,几代住在棚铺房里的居民住进了楼房。“我们家也分到一套面积28平方米的楼房,一间大屋加半间小屋。”宋承芳说。
金鱼池经过第二次改造,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简易楼经历30年以后,外面的墙皮脱落,下水道总是堵。一层五户,厕所就俩,分成一边儿男的一边儿女的。这要进去一个人,外边着急的时候直跺脚。”宋承芳回忆道。
2001年,金鱼池危改工程动工了,这是当时全市最大的成片简易楼改造工程。为了让金鱼池老百姓能及早回迁,工人们日夜连轴转地施工。从打地基到一层层叠起的新楼,居民们一点点看着变化,盼着回迁。
金鱼池160户首批回迁居民拿到了新家钥匙。
10个月后,2002年4月18日,金鱼池160户首批回迁居民拿到了新家钥匙。宽敞的楼房、整洁的街道,老街坊们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
此后每年的4月18日,居民们都会回到金鱼池社区共度“回迁纪念日”。每年的那一天,也提醒着人们,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所发生的三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河道治理、平房上楼、危房改造,金鱼池地区的环境变迁,见证了百姓生活的变迁,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心和爱护。
“老舍若来寻故地,当惊巨变续华章。”回迁居民亲笔写下的这首歌颂《金鱼池小区》的诗是这里巨变的最好见证。宋承芳坦言:“亲身经历了金鱼池的三次变迁,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金鱼池会越变越好。”
一出戏一群人 台词句句含真情
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2012年6月,恰逢北京人艺成立60周年,天坛街道成立了群众艺术社龙须沟话剧班。在人艺著名演员李滨老师的指导下,话剧班演员们从剧本到台词、从眼神到动作,一点点打磨、一点点完善,每周风雨无阻地排练,只为打造一出草根版的“殿堂级”话剧。
居民王建和就是话剧班里的一员,在《龙须沟》里面扮演拉洋车的丁四。“当时街道成立话剧班我就报名了,真没想到我这个普通老百姓还能登上舞台,过一把演戏的瘾。” 王建和笑着说。
“我们话剧班平均年龄在65岁,最大的80岁了。岁数大了,背台词就是一关。”在李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反复练习,争取一个字不落。后来,李老师又让大家在体会理解人物的基础上,结合剧情、动作记台词,练习的多了自然也越来越熟练。
到2012年国庆节前,接受了三个月专业训练的居民们第一次走上“舞台”。“我记得特别清楚,9月24日那天我们在金鱼池小妞子广场进行了话剧《龙须沟》的第一次公开排演,向老街坊们展示‘排练成果’。背景很简单,就是一张旧社会小院儿的背景墙,五个长短、大小都不一样的木凳子,加上两张破木桌,搭成了一个话剧舞台。”王建和颇有自豪地回忆着,“现在想起来,虽然那时候表演有些发怵,但还是赢得居民们的阵阵叫好声。”
后来,话剧班参加的演出越来越多,大小演出不下几十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不管是在外面剧场演还是在社区露天演出,无论大的演出还是小的演出,我们都一样认真对待。”王建和说,好多居民非常愿意看,都在问我们什么时候还演,还有的居民说,“真遗憾,我还没有看过,人家都说演得特别好。”
现在的金鱼池社区里,生活处处方便,处处顺心,居民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正如王建和所说:“剧本里歌颂党和政府的话,也正是我们的心里话。正所谓一出戏一群人,台词句句饱含真情!”
党建引领 党员先锋作表率
金鱼池社区居民,今年76岁的赵四红,往上数六代人都住在龙须沟边上,提起这些年来居住环境的变化,他激动地说:“是谁把龙须沟整治的这么好的,是党,是国家!”
庆祝金鱼池社区居民回迁两周年暨“小妞子”铜像揭幕仪式。
龙须沟地区的三次改造,他们一家从头到尾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父亲有这么一句话,每走一步路都得感谢共产党,为什么?从前路都不好走。所以,感恩之心还得有。” 赵四红说,“龙须沟的巨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一条,那就是党的领导、党的关怀、党的恩情,而且是一直延续下来,对老百姓的那份心一直没有变过。没有这一条,就没有现在的金鱼池,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金鱼池地区的各方面提升,离不开社区全体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东城天坛街道金鱼池社区书记张婷婷坦言。
张婷婷介绍,社区共有2个支部、200多名党员。在天坛街道党委、社区党委的带领下,社区党建品牌“老党员先锋队”已经发展为60多人的队伍,在日常的环境治理、垃圾分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方面处处作表率,在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值桶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广大居民认可。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短短几十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金鱼池,每天上演着“龙须沟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续写着“金鱼池人”的幸福故事。(东城区天坛街道供图)
短评
“中国共产党帮我们实现了广厦千万间!”“每走一步路都得感谢共产党!”金鱼池社区老居民的话真切道出了从“龙须沟”到“金鱼池”的巨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接力奋斗。三次大改造,从河道治理到平房上楼再到危房改造,党的初心一以贯之,就是让这里的居民能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话剧《龙须沟》中,旧社会艺人“程疯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如今,金鱼池社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金鱼池人”安居乐业,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本文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