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时28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有效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性,增强我国风云卫星的国际影响力。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风云三号E星作为风云卫星家族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也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它将有效填补全球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可实现全球观测资料100%覆盖;有了它,能为全球天气会商提供早8点及晚20点微光、红外和微波等波段的综合探测信息。
图说:风云三号E星发射 宋景琸 摄
代代相传,老将深扎研制现场
自1988年我国第一代首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升空,到2008年第二代极轨卫星首发星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再到如今的风云三号E星成功升空,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两代9颗极轨气象卫星,由单星探测发展到上午、下午、晨昏三星组网观测,遥感仪器数量由一个增加到现在的十余个,空间分辨率从千米级提升到百米级,探测波段从仅有可见光探测扩展至紫外、可见、红外和微波的全波谱探测,完成了探测手段、探测能力的技术跨越和升级换代,实现了系列化发展、业务化运行和对全球天气、气候、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综合遥感,使我国气象卫星事业步入了国际气象卫星先进行列。
“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向以孟执中院士为代表的第一代老总和高火山为代表的第二代老总学习,传承他们的优良作风。”作为风云三号E星总指挥,李海生将全部精力投入了科技攻关的第一线,年近花甲的他,一周至少有四天是在研制现场度过,干起活来不分白天和黑夜,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现场、深入到各分系统指导和把关。
以长寿命、高可靠为目标,李海生对型号任务进行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合理调度、及时协调,大到卫星体系的规划论证,小到产品加工的工艺讨论,他都亲自策划、亲自参加、亲自推动,以一位航天科技人员的拳拳之心做到守土有责。
风云三号E星总设计师王金华自毕业就参与到风云卫星的研制,从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他在极轨卫星领域潜心钻研近25年,从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成长为新一代的总设计师。他始终记得孟执中院士的殷切嘱托“在发展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以后,要抓紧研制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王金华把提高卫星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与性能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计中充分分析影响卫星可靠性的各种因素,找出薄弱环节,采取各种可靠性设计手段,有效地提高星上各系统和单机的可靠性。“昨天走路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他的口头禅;充分验证、技术见底、敢于决策,是他的做事风格。
图说:风云三号研制 陈俊 摄
反复打磨,让多载荷在卫星上坐得舒服
风云三号卫星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载荷多,E星也不例外,星上装载了11台套先进的遥感仪器,其中3台为全新研制,7台需升级换代,1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既有光学有效载荷,又有微波有效载荷。副总设计师杨勇当仁不让担任起了管理载荷的重任,自参加工作他就与载荷打交道,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熟悉载荷、理解载荷。2020年初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正是载荷装星测试的关键时期,为了不让载荷“迟到”,他频繁乘坐18个小时的大巴往返于京沪之间,亲自带队参加空间中心载荷的验收测试工作。“载荷运到上海再验收,我不放心,只要有一条路能去北京,我们就要去。”他这样说。
载荷多,探测仪器的观测谱段范围从紫外、可见光、红外到微波,几乎覆盖了整个遥感谱段,而要保证各仪器有足够的观测视场,不能相互干涉,卫星的整体结构设计与布局难度很大。主任设计师邵益凯负责整星布局设计,如何让这么多载荷在卫星上“坐”得舒服,从而让卫星在整流罩内“坐”得舒服,这是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反复地设计、仿真和试验,让卫星“长高变瘦”,给每个载荷都找到了合适的位子。
在他们看来,“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把卫星在太空中或将遇到的‘辛苦’变成自己的辛苦,把自己的舒适转化为卫星在轨运行的‘舒适’”。
贴身陪伴,熟悉卫星的每一个状态
“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设计寿命为8年,将在轨全天时不间断工作长达7万小时,转动部件高可靠性研制成为卫星在轨长寿命、稳定工作的最大难点之一。E星上装载的活动部件数量为风云三号历颗星之最,且各个转动部件的工作模式都不一样,这也使星体内部的干扰力矩变得更加复杂。
风云气象卫星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极为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对风云三号E星的可靠性工作负责人吴东来说,这也意味着责任如山。在E星的研制初期,吴东便以差异化、精细化、专项化管控为出发点,和团队提出了基于多维度的活动部件可靠性保证思路,从运动模式、继承性/成熟度、研制阶段、国产/进口、寿命试验专项等多个维度分类梳理了各活动部件可靠性控制措施。五年间他跑遍了各协作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活动部件专项分析和审查,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产品基础数据和研制经验,还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管控方法,确保卫星不带问题出厂。
风云三号E星需要长期高定量化业务稳定运行,但星上电磁环境极其苛刻复杂,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主任设计师陈晓飞需要确保星上所有产品在同一个“屋檐”下“和平相处”。单机设计师出身的他,对卫星产品底层硬件设计十分熟悉,出厂前整星加电的1360个小时,是他贴身陪伴卫星的时间,每一个状态、每一项测试、甚至每一根电缆、每一个插头,他都了然于胸,熟悉卫星状态就像熟悉孩子的秉性,因此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星上组组长的他总能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开展有效的分析和排查,尽早地解决问题。
通讯员 叶文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35万获赞 195.8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