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居变迁史
一部陕北人的美好生活升腾图
人居发展的历史像一部默片
无声却极具张力地表达着人们建筑审美的变迁
与当下普遍的深层次生活需求
沧海桑田的变迁
造就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从穴居到窑洞
从土窑到砖窑
从民宿到院落
时代更替,人居变革
而对院落文化的追寻
及对原始生态的向往
一直没变
溯源
窑洞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正如古文献《墨子·辞过》所载:“古之民未知有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新石器时代穴居图
秦汉以后,延安浓郁的原生态文化与黄土窑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们在此创造了独特的窑洞艺术。
旧时延安窑洞
在城市变迁背景下,窑洞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品质的追求。半地穴式窑洞经人们不断摸索,逐渐改进成为全地穴式窑洞,即现在延安很多农村地区所现的土窑洞。
石砌的窑洞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仿照土窑建起了石砌窑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墙面用彩色瓷砖加固美化,并且分割出不同功能的居室,不仅舒适宜人,而且美观大方。
变革
多年前的延安人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窑洞里,吃着小米饭,穿着粗步衣服,喝着米酒,放着羊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的书写着黄土地的历史。
革命带来了变迁,也带来了新的人居变革。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延安窑洞开始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里成了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和指挥中心,历经十三个春秋,革命由延安走向全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2011年底,延安启动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 的发展战路,寻回消失的窑洞村落与窑洞文化,接续传统民居的文化基因势在必行。
探索
紧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风格进入陕北人的生活,人居变迁仿佛被摁了快进键,人们开始奔走追新逐潮,过怕了苦日子的一代人,终于迎来了美好的新生活。
审美始终是附刻在生存之上的高层级寻求,而建筑风格审美的更迭,也见证了人居变迁进入了新的高层级。我们开始思考,陕北人骨子里需要什么样的居住模式?
时代在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快,人们对于原始院落生活的向往,犹在。得闲时候想去郊外走走,去尝尝农家的柴火饭,去摘些新鲜的果蔬,睡在一座院子里,与鸟鸣声一同醒来。院子里不但有亲人,还有街坊邻舍。
这些汇集起来,是陕北人骨子里对院落文化的呐喊。而这些声声呐喊,决定了民宿在陕北人居变迁史中的地位,历经过苦难的延安,长途跋涉,最终一定在溯源骨子里的情韵,而跳脱了苦难教化的陕北人,一定会找回那间长久热望的民宿院落。
圆梦
一路探索,一路创新,陕旅集团延安公司为追寻美好生活的陕北人圆梦,利用延安深厚的红色基因和民俗文化,以金延安为平台,打造西北最大规模的文化院落民宿集群,搭建中国民宿自由设计师平台浸入式文化体验民宿。
再现上世纪30年代的老延安街景和千年前的北宋延州风情,彰显中国院落文化的底蕴,以独特视角传承了延安的历史文脉。将延安人的城市梦、生态梦、人居梦、文化梦,照进了现实。
21座文化院落民宿、1200余间主题客房,将独特的陕北文化元素与现代雅致生活完美融合,安放着中国人的院落情结。
这里聚集着20多家民宿院落,雙灼庭、印象、无弦、亼舍、众里、照红、观舍、学舍、乌兰社、窑上、画里、北山酒肆、经略府、嘉岭书院等民宿集群,每一个院落里都藏着老延安城的记忆,每间房都是匠心打造,由民宿主人的心血凝练而成。
其中,以丹霞地貌为形的「丹韵」系列,所打造的“溶洞房”,还原穴居的形态,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
「窑上」错落有致的院落宽绰疏朗,颇有种“大户人家”的气势。顺着青石板路拾阶而上,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一排排窑洞窗棂古朴典雅,诉说着陕北的文化与精神文明。
「半隐」的存在唤醒了无数人生活在野的理想,既有城市、山水的灵动气韵,又不失生动,不显轻浮...再塑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诗境。
在这里,可以坐在露台任清风送爽,可以隔着窗台沐浴阳光温暖,可以躺在床上仰望星空浩瀚,也可以在庭院观花赏石,随心而至,轻松自在。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假日,回到院子里,烹一壶热茶,耕一亩花园,和家人一起,听山望树,看云卷云舒。圣地河谷·金延安,静候您的归期。
举报/反馈

Mmm12345gy

267获赞 213粉丝
爱是什么 我不知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