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豆瓣2分是个什么概念。
见识广如Sir,之前也不太清楚。
此处还得感谢我国著名导演毕志飞,扩充我们影迷对烂片的想象力。
烂,不够。
要烂出成绩,烂出水平,烂出风格。
你以为这就是极致了?
不不不。
最近,一位海外选手申请出战。
豆瓣战绩,打平:2.2。
胜在IMDb评分拉开差距:1.1。
Sir看到这数字人都傻了……这真是人拍出来的???
再查下去,更懵。
居然还是一部英剧,是一直处在影视鄙视链里最高层的英剧啊!
行。
本着作为影评人该有的调研精神,作为影迷天生的好奇心。
以及,向公司提前报备好工伤赔偿后。
死就死吧——
安妮·博林
Anne Boleyn
先不说这不知所谓的海报&片名。
其实卖相真不错。
英国历史题材的迷你剧,质量一直有保证:
豆瓣8.6的《狼厅》;豆瓣9.3的《王冠》;以及更为大众熟知的《唐顿庄园》等等。
考究的服化道,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质量佳逼格高。
这一回的主人公也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安妮·博林。
她是那位带领英国进入“黄金时代”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
更是在自己短短三十几年的人生里,深刻影响甚至改变英国历史的重要角色。
被称为“绝代妖后”。
有多妖?
只举一个例子。
连电影《哈利·波特》中用来教育年轻巫师的霍格沃兹学校里,都堂而皇之地挂着她的画像。
(Sir绝对有理由怀疑她也是个女巫,事实上她同时代的人也这么认为)
但更重要的,用现在的话说,安妮·博林是一个妥妥的大女主。
历史上的安妮,出身不上不下。
贵族家庭,但没贵到哪去,按出身只能给公主当陪嫁侍女。
可人家后天努力啊。
身为侍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美丽机敏又野心勃勃,时尚性感又长袖善舞……
牛吧,飒吧。
最后整个宫廷里,追求者排起大队。
其中一个诗人叫托马斯·怀特,为追求安妮,给她写诗,甚至在译介意大利诗歌过程中促成了十四行诗的诞生。
(easy,easy,大女主剧本的基本操作)
更离谱,还数安妮与国王的艳情秘史。
妥妥一出霸总男激情玛丽苏,事业女疯狂上位の狗血大戏。
来看看——
当时的国王亨利八世,如何从一个先后有过六任王后、无数情人的浪子,变成‘’舔狗”,再变成“疯狗”……
亨利八世示爱,安妮不为所动,让国王苦苦追她两年,写下17封情书之后才勉强答应。
这只是她欲擒故纵的开始。
做了国王的情人,依然守身如玉,坚决不跟国王上床。
亨利八世欲罢不能,简直要疯。
为得到安妮,亨利八世冒着与西班牙和罗马天主教廷爆发冲突的风险,强行要求与原配王后凯瑟琳(嫁过来的西班牙公主)离婚。
最后,国王更是单方面宣布英国教会从此脱离罗马教廷(为新教改革添了一把大火)。
一切,只为合法娶到安妮。
爱美人爱到不顾江山,再大胆的女主剧本敢这样写,放现在恐怕都得给观众骂死。
可别人的故事都是编的,安妮·博林的故事是真的。
她不仅如愿上位,封王后,抢王权。
更帮丈夫亨利八世稳定国内,与法国结盟,共同对抗当时的第一强国西班牙。
还生下日后帮助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长得漂亮,事业有成,后继有人……
大女主本主吧?
如此传奇,注定她会被一次次地搬上银幕。
英剧《王冠》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扮演者克莱尔·芙伊,就在《狼厅》里演过安妮·博林。
“小玫瑰”娜塔莉·多默尔在《都铎王朝》里演过她。
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也曾在《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演过她。
无一例外,美人,名角。
稳稳的爆款故事,经典人物。
这回怎么就翻车?
因为在2021年的这部《安妮·博林》里。
她,长这样——
是的,Sir还是低估了人的想象力。
英国人居然让一个黑人来演他们的白人王后!
这一骚操作,直接让网友们的评价炸锅:
……我觉得我能演亚瑟王
……送给黑人的精神安慰剂
伊丽莎白一世直接被气活
国外嘲讽得更加露骨:
所以这个角色也能让一个自称是女人的男人来演咯?
当我知道这剧是黑人女演员主演的,我就不打算看了。这不是因为我是种族主义者,而是因为我不喜欢对历史的篡改。这种做法是对全体英国人智商的侮辱。
安妮·博林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是白人。除白人外,没人能演她。在这点上标新立异是对历史的遮掩。
有人更是精辟总结道:历史被抹黑/黑人化了(一语双关)。
这时候也别提什么种族歧视了。
骚断腿的操作,连黑人自己都看不下去。
作为一个黑人女性,我完全不能认同这个选角。这特么什么玩意儿!
我自己就是一个黑人女性。安妮·博林是一个白人,这样搞不对,这明显是要故意引发争议搏眼球。
大部分评论,都指向一些关键词:
违背历史、黑人、政治正确……
Sir知道这些都是当下大坑,但只是这些,不至于。
为避免情绪化,Sir还专门啃生肉,刷完这部剧。
在看到国王和王后深情对视的时候,确实比较出戏,膈应。
实事求是地说,抛开选角,这部剧并没有烂到令人发指。
那些让人吐槽的政治正确,Sir觉得都不是重点。
那么究竟网友为啥集体发怒?
——作品背后,满满的功利和投机,皆为对艺术的欺辱。
从官方简介里都看得出它心虚。
把自己定位成了一部“私人化的心理惊悚剧”,而非一部历史剧。
啧啧,赤裸裸洗白嘛。
对历史的艺术加工,不代表可以罔顾大众认知,篡改基本史实。
Sir不是历史原教旨主义者,但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当然可以不用翻开史料照本宣科,但只要你用了“安妮·博林”“亨利八世”这些名字,你就必须遵循基本的事实。
不然我们按照这些外国网友的思路设想一下——
想象一下
让布拉德·皮特来演马丁·路德·金
让我们搞一个白人演的曼德拉出来吧
看看这些思想进步的家伙会作何反应
我们需要防弹少年团来演杰克逊五人组
到最后,印证的必然是乔治·奥威尔的这句论断:
摧毁一个民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否认和掩盖他们对自己历史的理解。
影史大烂片?作品本身当然没有这么大能耐。
该剧处处显示着自己的投机本性。
比如,“文化多元”的刻奇。
一个明显的案例:
剧中,安妮王后警告了自己的侍女兼情敌,也是后来取代自己王后之位的简·西摩后,突然吻了她。
???
不说二人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暧昧关系的记载,就这叙事基本的动机在哪?
又黑人,又女同……
编剧是跑这蹭热点来了?
这种投机,不光出现在三观上,更出现在剧情上。
一个英国宫廷里翻云覆雨的女人,她必然是复杂、精明强干、魅力能挡的。
该剧千不该万不该,直接向国内部分同行看齐。
安妮·博林,玛丽苏化。
她成了一个彻底的恋爱脑、傻“黑”甜,脑子里除了国王和女儿啥也装不下,只知道各种争风吃醋。
连孔雀都要嫉妒。
而她举止的神经质,更连短视频情景剧都要甘拜下风。
晚上,安妮噩梦中惊醒,她想国王了,于是去隔壁床上找国王。
第一反应,去掐国王的脖子……
打情骂俏的新方法?
前一秒谋杀亲夫,后一秒热情似火。
说白了——
该剧的心思从没有放在怎样做好一部作品上,而是把各种小聪明全部放在了如何跪舔自己的受众之上。
舔黑人,舔LGBTQ,舔玛丽苏爱好者……
Sir想说,大哥,连国内都不这么玩了。
还不止。
《安妮·博林》之所以成为笑柄,变成闹剧,是它的结局。
忙里忙外地折腾了一大圈,近看却是一个战五渣。
收视率一路下滑。
△ 作为对比,同台一档名为《约克郡兽医》的小众节目在同时段的收视率是220万
甚至由于分数太低,网友骂得太难听,让IMDb开分后只能用锁6.9分装死。
其实一看分数占比分布,熟悉的“大L型”评分。
想投机,大家不理它。
想黑红,却只黑没红。
这才是这个故事最爆笑的一点。
生得可耻,死得可笑。
相比于很多人都在说的,欧美的“政治正确”毁掉了艺术创作。
Sir却想说。
电影、电视,作为艺术,经过百年沉淀发展,已然如此开放且包容。
“毁掉艺术”,哪有这么多新鲜花样,与时俱进。
烂片抹不黑它。
时代碾不平它。
政治踩不死它。
我们从不缺用血汗甚至生命,捍卫艺术之人。
能被毁掉的。
从来,有且只有——
走偏初心的创作者;
自投罗网的投机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春梦
举报/反馈

毒舌电影

823万获赞 335.5万粉丝
看电影,可以改变人生。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