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公益项目成果的衡量,是捐赠人/资助者非常看重的方面,同时对于无论是公益组织的项目人员,还是基金会的资助官员而言,都是不可回避而又容易陷入头疼的工作。本文解析了公益项目成果衡量中的7个重要术语,帮助项目官员厘清这些常见的“黑话”,掌握公益项目成果评估的基本概念并熟练运用。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浏览英文原文。


▲本文转载自3ESPACE微信公众号,编译者Lynn。原文来自The Balance Small Business,原标题为How to Talk About Nonprofit Impact from Inputs to Outcomes,原作者Joanne Fritz。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现在很多大额资助者、基金会,以及年轻一代的普通捐赠者都开始明着暗着地表示:他们希望公益慈善机构能够衡量和报告公益项目的具体成果。特别是像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杰夫·斯科尔这些靠科技起家的慈善家,更是喜欢利用他们在科技行业的经验,以数据驱动捐款策略。


“衡量成果”这想法并不新鲜,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更加重要和流行,在你试图筹集资金的时候,对方捂着钱包问你到底有什么成效(虽然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判断成效),你却无言以对,这绝对不会对你的组织发展有帮助。


然而有时候,这种将公益慈善事业与可衡量的结果联系起来的新兴产物,让许多公益组织在项目评估时陷入了混乱。简单说就是,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专业人员不仅不是测量方面的专家,甚至也经常搞不明白那些相关的基本概念。他们在写项目建议书和筹款的时候需要能够对“成效”谈笑风生,但你仔细看看那些内容又会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说对概念,如果对方也糊里糊涂就罢了,赶上对方精通此道的时候,这就会变得很尴尬。

*《理性的飞跃: 匮乏时代的成果管理》

统一对术语的理解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对公益组织的项目官员、筹款官员还是资助官员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国际发展领域一个叫马里奥·莫里诺(Mario Morino)的慈善投资大佬就写了本书,叫《理性的飞跃: 匮乏时代的成果管理》(Leap of Reason: Managing To Outcomes In An Era Of Scarcity),这本书为所有非营利组织和公益组织提供了一个从概念到评估的框架,其中特别设置了一个术语摘要,以供各位已经淹没在术语海洋里的公益人参考。速度收藏,定期复习,下次再有人用这些词和你盘道时你就不用慌了。

变革理论

变革理论就是假定存在于一个确定人群中的一组正式关系,大白话就是“这个变革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你的组织或者项目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某个预期结果,所以你就要提供产生这些结果的逻辑模型来证明你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就能实现目标。这个变革理论必须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具有意义,而且可信、可行、可测量。

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就是解释你这个项目要为谁服务、服务到什么结果,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它要能展示项目的相关部分有哪些,以及项目目标、具体活动和预期结果之间的联系。设计一个逻辑模型听起来可能很难,但学起来没那么复杂,项目官员有义务学会这个东西,因为做事情没逻辑就是不科学,如果你写的项目建议书确实具有逻辑,逻辑模型就只是项目建议书的提炼品,写得出建议书却写不出逻辑模型,那你可得面壁思过一下这建议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图片来自原文

投入

就是为项目方案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时间、人员、专业知识、方法和设施。要注意资源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别的,有的时候只有钱也是办不好事情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的时间、专业咨询顾问或合作组织,甚至资方的牵线搭桥,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投入。

产出

“产出”也算是个老行话了,从商界到公益界,不说几句“产出”就感觉少点什么。具体来说,产出就是一个公益项目的活动或产品被创建或交付的统计数字,比如服务的人数、提供的活动或服务覆盖率,做研究就会有白皮书或研究报告,培训课程就要有教材,给无家可归者建造庇护所就得说说你到底有多少张床上睡了人。我们通常会用数字来描述产出,例如“...我们填补了96%的可用床位...”或“...我们的培训计划有96名学生参与了全程。”


总之,特定的努力一定会产生特定的信息,有项目就一定有具体的能拿出来的全须全尾的“东西”。产出可以测量和容易确定,认真数数就行了。

效果

效果和产出不是一个东西,效果是项目希望实现的目标,它体现为你的项目对你所服务的人或者你所处理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服务对象身上产生的有意义的变化,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条件或地位的预期变化。这种变化不能完全空口无凭的说,它们应该能被测量和监测,而且需要和项目本身建立合理的因果关系。例如,培训计划的效果可能是“通过培训找到工作并坚持工作1年,即使辞职也没继续待业的参与者人数”,但你很难证明培训能“让参与者都获得了更健康的营养结构”。


另外,所谓效果是由于项目的进展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衡量项目效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进行跟踪,在纸面上它很可能以阶段式更新的形态出现,项目半年、1年、5年后的数据会有差异。

*图片来自原文

指标

指标就是特定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特征、行为或条件,也就是上面说的“人数”或者“就业率”,它们可以用来判断项目期望的改变是否已经发生,以及这种改变的进展情况。如果指标是积极的,就继续执行项目,如果指标是负面的,那就是时候改变项目方案了。

影响

影响和效果傻傻分不清了吗?这里有个简单粗暴的分辨方式:项目影响取决于项目效果,项目影响需要经由评估决定,分为长期影响和间接影响,和项目效果相比,影响是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它是人们希望实现的终极目标,但在一个项目身上你未必看得出来。比方说,从一个培训项目毕业可能最终会为这个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但这种事你怎么知道?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影响?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需要更专业的手段才可能知道一个大概答案。所以,在有能力做评估之前,别轻易宣布你的项目有怎样庞大的影响力,不然容易被人质疑。

产出、效果、影响这些词经常被公益慈善机构混用,公益人要清楚每个词的意思,并恰当地使用它们,免得造成误解和歧义。但不管你怎么用这些词,有一件事还是要清楚的,那就是养成统计数据的习惯很重要。在筹款的时候,你要努力赢得捐赠者的心,所以要用数据证据来证明你的项目确实有效。当你写项目建议书的时候,你要解释你如何评估项目,以及你期望什么样的指标结果,这样资方才知道这笔投资会得到什么。只有通过数据确保你的公益项目能够衡量结果,并且知道你是在什么层次上做这件事,你才可能回答很多刁钻的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来自基金会还是主要捐赠者。更不用说,所有这些数据还有助于确定项目中涉及的哪些干预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无效,这会让你改进项目的理由更充分合理。

举报/反馈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141获赞 308粉丝
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