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黄档》第3期
14:04来自人民读书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继续收听我们与您分享的《皇宫黄档》。皇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处于当时社会的顶层,各种风俗和时尚在宫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宫廷中的年节很多,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与普通家庭不同的是,皇室的年节、风俗离不开皇帝的参与,每逢重大的时令年节,皇帝会以国主的身份,代表天下,祭祀天地诸神。


正月初一这天被称为岁首。无论深宫陋巷、贵贱贫富,都极为看重这一天,大家都要以最隆重的方式贺岁。从汉高祖起,宫中就开始了岁首朝贺,在岁首这一天,宫中会举行隆重的大朝会。当日,皇帝一身衮冕,庄严肃穆地出席庆典。百官身穿朝服,列队排在御前。太子、王公、宰相率先领百官向皇帝贺岁。皇帝接受拜贺,然后赐赏群臣,大摆宴席,上演乐舞和百戏。



立春,在元旦前后,是古人的春节。春天万物复苏,一片新绿,京师和宫中有各种迎春活动。东汉时,迎春使者打着青幡,头裹青帻,到东郊隆重地迎春。迎春使者到达之前,先有一个清纯美目的童男,穿着一身青色衣服,头上戴着青巾,站立在东郊的田野,这身装扮意为春天的象征。迎春使者到达以后,见童男而跪拜,然后再把这“春天”的象征带回宫中。于是满城春色,一片生机盎然。


立春到了,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就要开始忙于春耕了。在宋朝时期,每到立春,京城的地方官就要向朝廷进献用木头做的春牛,表示劝农。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在唐代,京城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三夜,会下达解除夜行的禁令,京城的皇亲贵戚、平民百姓均可以彻夜长游。这时候,长街陋巷、寺观楼阁,都巧为装饰,张灯明烛,灿烂如画,处处火树银花。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就发生在上元节期间。在剧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具,便是一个巨大的灯轮。这种巨型灯轮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唐玄宗时,曾在东都洛阳上阳宫,于元宵日大设灯火,彩灯盈庭,从禁中到庭院,烛光如昼,连绵不绝,异常壮观。京城安福门的巨型灯轮更是一绝。灯轮高二十丈,四处镶嵌金银,其间错杂五万盏彩灯,远远望去,真是万花齐放。灯轮下有宫女千人,身穿罗绮,珠罩闪耀;又有从长安、万年两地选出的少女、少妇千人,一同在灯轮下踏歌,三日三夜纵乐狂欢。



到了宋代,元宵设灯由唐代的三天增加到五天,到正月十八方才收灯。上元之夜,是个亮如白昼的欢乐之夜。上元的宫城更是一座五光十色的不夜城。五彩灯光辉四射,耀人眼目,天空澄彻中映得一片红。闪烁变幻的灯海中心,由五色玉栅簇成的四个大字:皇帝万岁,更是夺人眼目。广阔的露台上百戏杂陈,绝技纷呈。宫中的教坊女艺人和宦官百余人,也都轻歌曼舞。皇帝来了兴致,还可以随时宣唤早已准备好的市井歌舞队。


除了热闹的上元节,宫廷中的女子们还期待着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浪漫故事,感染着后宫中一代代的宫女,她们把这一天看得异常神圣。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苦恋的牛郎织女毕竟每年都有这么一日。可后宫的美人们呢?漫漫长夜,年复一年,了无终期,直到老死。七夕残星点点,肃立在夜色中的后宫美人们,仰望天空,但她们并不认为织女可怜。织女是她们心中的女神,因为她掌握了巧艺、幸福和寿命。七夕之夜的翘望和祈求,布满深宫,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七夕这一天,汉代的宫女都穿戴整齐,参加特殊的穿针仪式。七夕晚上祭拜织女是从汉代开始就有的习俗。在唐代,七夕这一夜,宫女们各自拿着九孔针、五色线,纷纷向空中掷去。在宫廷中,之后还出现了穿针楼、乞巧楼。到了清代,乞巧成为了一个大型宫廷活动,后妃在晚上要准备瓜果和糕点祭祀织女,期待获得一双织女般的巧手。


在热播剧《延禧攻略》中,有一幕是长春宫的宫女们投针验巧,这是一种盛行于明清的乞巧方式。投针验巧是将针平放于水面,按照针影评判是否“得巧”的一种游戏。水底出现的针影若是笔直一条即为“乞巧失败”,针影如果是弯曲、一头粗一头细等其他形状,就是“得巧”。



在本书中,作者对慈禧太后与宫女们如何进行七夕乞巧有详细的介绍。七夕节是清代宫廷的女儿节,慈禧太后通常在这一天给女人们放假一天,并让她们玩一宿,没有任何限制。她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参加宫女们的赛针会。


七月初六以前,宫廷里就已经准备好了青瓷水碗,碗要圆,瓷质好,表面光洁无疵。初六中午,水碗里开始晒水,每个女人要晒三碗。碗要干净,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油腥,也不能有一星半点的污秽。晒的水要清澈透明,光亮清洁。只要天晴,晒了几个时辰后,水碗里就会开始晒出一层水皮。识别水皮,不能用嘴吹,也不能用手拭,而是要静下心来,憋足了气,用鼻子轻轻地触碰。感觉鼻尖凉嗖嗖的,就是接触到了水面,又没有沾上水,鼻尖还能把水面碰出一个小坑,这就是有水皮了。水皮要结一整张,完好无缺的,才算是最好。


水皮晒好后,女人们小心翼翼地选好一根绣花针,针又直又细,针孔要大,她们把绣花针轻轻地放在水皮上,再仔细观察水皮针影,这叫丢针看影。看影、赛针的总裁判,当然是慈禧太后。


花池子正中央的紫檀大几上,摆设着一个青瓷大碗,实际上是青瓷大缸子,这是专门给慈禧太后准备的。慈禧太后自然不会晒水赛针乞巧,但宫女们要进献孝心,求织女保佑太后年老不衰,眼睛不花,身体健康。红日当空,万籁俱寂。慈禧太后坐定以后,便由她最宠爱的四格格开始品评优劣。


具体是怎么丢针看影呢?首先,宫女用指甲拈出一根针,十分轻盈地放在水皮上,针孔向南,针尖向北,正午的太阳光穿过针孔射出去,针一直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针影沉卧水底,针影的顶端隐约可见一个小白点,那就是穿过针孔的阳光,称为红日穿窗。红日穿窗,就是大获成功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的日子。直到现在,民间还有除夕前在门上张贴镇邪的钟馗画像的习俗。这一习俗,其实源自唐玄宗的一个恶梦。梦中,一个凶神恶煞又正气凛然的怪物,自称是终南进士钟馗,应举而不第,触碰御阶而死,在阴间食鬼。唐玄宗醒后,命画师吴道子画出钟馗。每年岁暮,就将钟馗像赐送大臣,渐渐地,就形成了在门上贴钟馗,以避除不祥的习俗。


除夕之夜华灯灿烂,亮若白昼。隋炀帝吩咐,除夕夜晚殿前诸院设数十座灯山,灯光辉映,光耀天地。沉香木在灯山中熊熊燃烧,每一灯山烧沉香数车,清香四溢,飘向数十里。


每年腊月,清朝的康熙帝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书写“福”字。他有一只专用御笔,笔管为竹制,上面镌刻着“赐福苍生”字样,用泥金填注;笔头,不是珍稀的兽毛,而是用棕制作的。皇帝书写第一个福字,悬挂于乾清宫正殿。其余御笔福字,悬挂于后宫各处,或者赏赐给王公大臣。当时,王公大臣都以获得皇帝的御笔福字为荣。从康熙以后,清代历任皇帝书写福字之笔,都是康熙皇帝传下来的那支“赐福苍生”之笔。这支笔,一直到清末之时仍在,安放在乾隆皇帝为其专做的檀木匣中。


每一年,皇帝的生日也是宫中的重大节日。皇帝生日的名称各朝各代都不相同,叫得花样百出。唐代称为千秋节、天长节等。宋代叫做长春节,乾明节等。到了明清之时,才叫万寿节。大家知道,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而修建颐和园、搭戏台,接受百官朝拜,尽可能把寿宴办得隆重夺目,甚至不惜动用军饷。可以想象得到,帝王的生日庆典是何等奢侈了。


宫廷里除了皇帝,还生活着他的妻子们以及宦官、宫女等许多人。他们也是帝王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关于这些人,又有哪些典故趣闻呢?下一期,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宫廷中除了皇帝以外的那些人。


本文配图源自百度网

推荐阅读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举报/反馈

人民读书

8532获赞 5034粉丝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人民读书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