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原名为临津,因南邻鬲津河,金天会六年1128年临津城毁于大水,故将县城东迁25里现址,改名宁津,寓意“安宁”。

  

  宁津地图

  

  宁津名称来历中的那条河——鬲津河

  宁津在夏商周时期,地处古九河流域。夏以前为古兖州域,夏商为鬲国地,西周为齐无棣邑地,春秋仍为齐地。
战国时,赵在今城北耿家圈(现属东光县)置临乐邑
秦时在今宁津城西保店镇置胡苏亭,因地处胡苏河畔,故名(秦制十里一亭)。

  十里一亭

  亭?在秦汉时期官方传递信息一般骑马,中间需要有休息地方,那时就规定每隔十里设置一亭,就是负责给信使提供休息吃饭,换马等服务,亭有亭长,当年刘邦就担任过泗水亭亭长。

  我们在这里就保店镇情况说一下,宋朝熙宁六年,临津归南皮县,原临津胡城更名为保安镇,之后又名包头店,后又改为今名。
西汉高祖五年,今县西境划归东光县,“以胡苏亭属之”。县南境划归重平县,县东北境划归临乐县。
王莽时,临乐更名乐亭县。

  上述时期宁津区域由其他县所瓜分,没有真真意义上的宁津县城,
南北朝东魏时期,于胡苏亭始置胡苏县,属冀州渤海郡。

  胡苏县是真正意义上在宁津县域内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管理机构。

  
北齐天保四年,废胡苏县归入重平县。

  又归属其他县管理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胡苏县,属兖州平原郡。

  又回归管理

  
621年(唐武德四年),胡苏县改属河北道观州。
623年(唐武德六年)复属沧州,沧州徙治于胡苏时,胡苏更名安水郡。627年(唐贞观元年),置胡苏县属观州,十七年后仍属沧州。

  这是宁津县第二个县名安水郡

  742年(唐天宝元年)改称临津县(县志记载因县城南边临鬲津河),先后属景州、沧州。

  这是宁津县第三个赋予宁津县古县名。

  
963年(晋天福元年),临津属契丹(后改国号辽)。
959年(周显德六年),临津属河北道瀛州。
1073年(宋熙宁六年),临津划归南皮县,临津胡城更名保安镇。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复置临津县,属河北东路景州。
1128年(金天会六年)秋,临津城毁于大水,东迁二十五里,改名宁津,即今县治。

  如此宁津始为定名,至1943年未变。

  元明清时期宁津属于河北河间府管辖
1941年(民国30年)宁津县分为振华、宁津二县,属冀鲁边区津南专区。
1943年(民国32年),撤销鬲津县,恢复宁津县建制,称振华县,仍属冀鲁边区津南专区。

  宁津出现第四个县名
1944年(民国33年),振华县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区一专区。
1945年(民国34年)9月5日,振华县隶属渤海行政区一专区。
1949年,恢复宁津县旧称。
1950年,改属德州专区。1952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州专区。1958年,沧州专区并入天津市,宁津县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沧州专区,宁津县复属沧州。1965年3月19日,宁津县划归山东省,属德州地区至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津老照片

  

  县委大门,这车 那个时代算是奢侈品

  

  

  

  邮电局

  

  中心商场

  

  八十年代秋后县城赶会

  

  

  电视塔

  

  水利工程,扬水站,解决农业灌溉问题

  

  

  宁津杂技,传是河北吴桥杂技的发源地

举报/反馈

新青观点

236万获赞 5.6万粉丝
独立思考,独家观点!看清这纷繁复杂的世界
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