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心理学相关知识与内容,被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大范围普及的今天,“小时候”这一时间词,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人们追述自身一切心理问题的起点。
而这一起点的“起点”,则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因为,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在其著作中这样提及人与童年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缺失”、“童年经历作为潜意识,是成年人一切行为的操控者。”
在《癔症研究》这一著作中,弗洛伊德更为细致的描述了童年经历与成年人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大脑好比是电路。
如果经过电路的电流过大,大脑这个电路就会被过强的电流烧掉,大脑或内心被烧坏的地方,就会形成心理创伤。
又因为人在童年时期,也就是小孩子时期,其身心所能承担的电流(即外部刺激)比较小,所以人在儿童时期大脑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受到过于强烈的刺激,那么他/她的大脑将很容易发生短路,这些短路所造成的创伤,也将永久性地存留在内心变成潜意识。
此后,虽然长大成人,但是这些细微的潜意识创伤依然残留在内心深处,因此,成年人往往很容易因为一些与之类似的小事情而引发童年时期的创伤。
在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人们的自然欲望普遍受到社会习俗、秩序、道德的压抑与束缚,因此,人们潜意识里的创伤,往往会以相对激烈的方式,即癔症、高敏感、自卑等方式表现出来。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曾对人的心理状态与童年之间的关系,做过如下表述:“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方面的其他理论,也曾深深影响了史蒂芬·柯维,以及当代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
童年时代的阿德勒,曾经是个身材矮小,说话结巴,又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强烈体育活动的弱小学生。由于上学时表现不佳,曾经多次被老师评价为“长大后顶多只能当个鞋匠”。这一遭遇曾经让小阿德勒深感悲伤和难过,内心也因此变得自卑和敏感。
但是,阿德勒的父亲非常了不起,他经常鼓励阿德勒说:
·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不要被眼前困境束缚自己·不要相信当下困境就是你的一生·你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父亲的鼓励下,年幼的阿德勒虽然依然遭受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却始终坚持自我努力,并在这种坚强的信念下,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学家,造就了自己一生的功名。
从弗洛伊德到阿德勒,这些心理学大师们不仅从临床问诊角度对童年在人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有非常清晰的表述,阿德勒本人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悟,给出了明确答案。
小时候有不堪经历,童年留下过心理阴影的人们,往往具有与阿德勒相同的心理感受与性格特征。比如:
1. 小心翼翼2. 精神紧张3. 高敏感性格4. 胆怯羞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能发现,那些小心翼翼、容易紧张的人,其身形往往纤细柔弱,面容五官较为柔婉秀气,与人交流对谈中,声音细小不抢话,而且总是凝望对方眼神,似乎要看进人的内心,且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流露出一种闲花照水的静态。
用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来形容就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一质感。而一些高敏感的人,或者高敏感综合征患者,这方面的特征尤为突出。
从心理学来讲,高度敏感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特征,而非一种“症状”。据调查显示,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20%。
高度敏感的人与其他内向敏感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日常微妙刺激的敏感加工上。而这种加工方式,就是他们人格中最为基本的特性。
抛开童年经历的影响,如果单独对高敏感人的行为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对于这类人而言,高度敏感其实等同于他们的一种生理特征。
这一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他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被大多数人都忽略的微妙事物与情绪。
当这些微妙事物与情绪被高敏感人群捕获后,他们的内心和情绪会自然而然地处于一种被激发的状态,即,别人对外在环境或事物尚无感觉时,高敏感人往往已经受到激发,且激发速度比其他人都要快。
也就是说,当他人对外界刺激还没有任何反应时,高敏感的人已经感到自己不舒服了。
从这一人格特质来说,高敏感人往往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敏锐性、敏感度和警惕心理。而当这一特性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时,高敏感人的优势就会充分被彰显出来。
所以,历史与社会现象证实,这些具备高度敏感人格的人,往往是天生的谋臣、策略家或思想家,有些甚至可以成为社会中的精神领袖和道德领袖。同时,具备高敏感人格的人,还常常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创造力、洞察力、激情与博爱之心。
但同时,这些人因为容易被刺激受到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会比常人更需要独处空间与时间。
综上所述,一个小心翼翼容易紧张的人,有可能是其童年经历造成的,但同时也可能是天生的一种生理特征所致。然而无论个体是否为高度敏感,事实上,人在既不过分无聊也不被过度刺激的时候,状态最正常,自我感觉最好。
因为,如前所说,不同的人在面临同样情形和刺激下,其神经系统所受的刺激程度各有差异。接受刺激程度的不同,意味着具备高度敏感的人格者,所能观察到的刺激程度的等级,是其他人无法注意到的。
- The End -作者 | 汤靡达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6万获赞 104.2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