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佤族清戏是湖北高腔——清戏,经过远播而产生变异的一个民族剧种。是古代戏曲发展演变极为珍贵的“活化石”剧目。


腾冲甘蔗寨村佤族清戏戏台


佤族清戏主要流传于腾冲荷花傣族、佤族乡甘蔗寨村,领头人为李家显。它是一种用高腔曲牌演唱汉语唱词,着汉族戏曲服装,表演汉族故事,以一唱众和的帮腔为特色,主要用打击乐为伴奏的古老戏曲。据考证,腾冲的佤族清戏于清代中晚期传入形成,繁荣于清末民初。


佤族清戏表演


1984年,腾冲县文化部门对清戏加以发掘整理,培训演员,参加县文艺调演,并参加了同年地区文艺调演,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佤乡人家》还参加了云南省农民调演。中国戏曲研究院专家也深入腾冲甘蔗寨,为佤族清戏录音录像,将其正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


佤族清戏表演


2008年,佤族清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家显是真正的清戏世家,也是代表性的传承人,从曾祖父复兴清戏到他儿媳这一辈,不间断从事佤族清戏的表演已有5代了。


佤族清戏传承人李家显


佤族清戏的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流传下来的常演剧目有《姜姑刁嫂》《姜诗顺母休妻》《逐赶旁氏》《芦林相会》《安安送米》《回朝缴旨》《加封韩愈》《文龙辞妻》《钟离点化》等10多折,这些剧目均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三孝记》和《白鹤传》。


李家显与戏剧专家探讨佤族清戏


佤族清戏的声腔有“九腔十三板”,九腔为大汉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苍胡腔、土子腔。十三板为清江引、浪淘沙、山坡羊、下山虎、一枝花、滴滴金、步步娇、驻云飞、小桃红、倒垂帘、菜花黄、柳叶青、哭相思。这些曲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善叙事又善抒情,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佤族清戏伴奏


佤族清戏的演出形式较为简单,角色有生、旦、末、丑之分,早先不化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化妆。表演者服饰分衣、褶、蟒、靠,头饰有盔、冠、巾、帽,还有髯口、鞋靴、面具等。早期服装无水袖,比较贴近生活,显出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引子或念诗,然后再唱或道白。没有复杂的身段,台上的做功均是依据演员对剧情的理解而发挥。


佤族清戏表演


佤族清戏的唱腔至今基本没有变化,

仍保留着它传入时原生态的形态,

是一份珍贵的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保山广播电视台 视频:赵旖旎 来源:保山市档案馆 杨丽华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
  电话: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wx@bsxw.cn
举报/反馈

保山新闻网

6.4万获赞 2.5万粉丝
保山的第四媒体,发布保山新闻网资讯
保山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