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圣虎、陈建伟、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是一方红色热土,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全县分布着大量革命旧址和纪念物,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带领蒙阴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垛庄四大娘”、“爆炸大王”等英雄人物和模范群体。特别是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这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战役,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在解放战争史上竖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摄影:公茂栋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我军动用兵力30多万,打了整整3天3夜,弹药谁来运送?军粮谁来筹集?伤员谁来救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英雄的沂蒙儿女!是他们为部队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筑起了不倒的人民长城。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包括蒙阴在内的沂蒙人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程支前、全力支前、破家支前,“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涌现出了无数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模范群体。她们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张玉梅:勇挑重担显担当
张玉梅上过识字班,文化浅薄,但对党忠诚,热心帮助乡间近邻,赢得乡邻的尊重和爱戴。
孟良崮战役期间,只有150多户人家的野店镇烟庄村,成年男子都随部队上了前线,连六七十岁的老汉,也拄着木棍给解放军带路去了。于是,这山村便成了“女人国”。
解放军为了创造围歼七十四师的战机,在这一带频繁运动,每天都有部队从村里走过,他们进了村,需要安排住宿、筹备粮草、护理伤员。六姐妹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玉梅带领大家凑到一块商量:男人们都不在家,咱们姐妹们应该把村里的工作担下来,要不然怎么对得起一心为咱们老百姓的队伍呢?大家经过合计,一致推举张玉梅当村长,挑起了领导全村支前的重任。
部队一来,张玉梅就带领大家为部队支锅做饭、安排歇脚住宿、筹集军马草料······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部队领导非常感动。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张玉梅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1947年5月,《鲁中大众》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称她们为“沂蒙英雄六姐妹”。
伊廷珍:舍生忘死意志坚
在解放战争期间,部队走到哪里,伊廷珍和姐妹们就跟到哪里去支前,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她们都去支援过,她们经常给战士们唱歌,加油鼓劲儿。有一次在运送伤病员的途中,遇到了一支队伍,由于连夜急行军,战士们都非常疲惫,她们就在路上唱军歌为大家鼓舞士气。迟浩田将军当时是这支部队的连长,因此对她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接到了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毫不迟疑地接过了这个似乎只有男人才能完成的任务,动员村里年轻能干的妇女组成了运输队,上了前线,飞机在头顶上轰轰的飞,子弹在头顶上嗖嗖的响,裹着小脚的伊廷珍和姐妹们两人一伙抬一个100多斤的弹药箱,翻山越岭40多里山路,送到前线炮兵和前沿阵地。战士们看到这群小脚妇女运输队一趟一趟的给他们运送弹药,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由于裹着小脚,姐妹们的脚都磨破了,血水和裹脚布粘在一块儿,脚肿的连鞋都脱不下来,但她们没一个喊累说疼。徐美安曾经问过母亲:你们当时不怕吗?老人家说:“不害怕,就是死了也是光荣的。”
杨桂英:对党忠诚舍小家
孟良崮战役期间,杨桂英与姐妹们做军鞋、烙煎饼、筹粮草,拥军支前走在前。随后方队伍转移时,杨桂英眼看着一颗炮弹落在了他年仅四岁的大儿子的不远处,巨大的爆炸声当场就震聋了孩子的双耳,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此就生活在了无声的世界里。她那落下了终身残疾的大儿子,直到去世还是单身。
解放后,杨桂英继续发扬战争年代光荣革命传统、积极为党工作。杨桂英最小的孩子公方明回忆,母亲不识字就知道埋头干。而且,在村里干工作,对子女管的更严,别人能行的事,自己的子女就不行。但凡村里有招工等对群众来说的好事总是先替别人着想。公方明说,在那个年代能招工当上工人,是件非常光荣自豪的事,因为母亲的原因,这样的好事想都不要想,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人家早就招完工去上班了。
杨桂英生前曾多次见到迟浩田将军,对家里的困难却一字未提过。
冀贞兰:忘我奉献支前忙
冀贞兰是六姐妹中最不爱多说话的姑娘,但却是针线活做的最好的。她经常帮着姐妹们打鞋壳、做鞋帮、纳鞋底。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四五道工序。这是个很枯燥的活儿,但冀贞兰每针每线都一丝不苟。
有一次,当她翻箱倒柜再也找不到一块鞋面布的时候,她一咬牙,便把自己正穿着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这件衣服,是她结婚时候的嫁妆,一直没舍得穿,才洗过一水。
拿着大襟布的冀贞兰突然想起了村里最穷的杨化彩,她和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于是,她拿着衣襟直奔杨家。
透过窗棂向里一看,只见杨化彩也正在撕自己的衣服大襟,冀贞兰知道,这是她唯一的褂子,她赶紧进屋把自己撕下来的大襟布塞给了她。
第二天交鞋时,杨化彩第一个交来了四双军鞋。她四岁的儿子穿着盖不住肚脐的小褂,依偎在一旁,许久不舍得把鞋放下。村里的人都知道,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没穿过一双鞋哩。
伊淑英:一心向党跟党走
在孟良崮战役前夕,为了给解放军的战马筹集草料,六姐妹扛上秤,拿起账本,背上绳子,就上路了。那时她们虽然年轻力壮,可六个人都裹着小脚,走平路还行,爬山越岭就遭罪了。
当时的伊淑英还怀有身孕,行动更是困难。爬山越岭的时候,她只觉得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抬不起来,就坐在石头上,想歇一下脚。姐妹们知道她的难处,劝她回村去干点别的工作。伊淑英刚往回走了几步,听到远处战马嘶鸣,放眼一看,大路上正开过一支骑兵。她立刻又折返回来,继续往山上爬。姐妹们问她为什么又回来了,她说:“队伍正在开进,我怎么能往回走呢?”大家手拉手往上爬,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咬紧牙,硬是带领村里妇女组成的运输队,翻山越岭把5000斤草料按时送到了指定的地点。
在儿子的记忆里,母亲经常这样教育后辈: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那么多人牺牲,为了革命他们付出了一切,得让年轻人记住这些过去的事,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公方莲:吃苦耐劳支前路
孟良崮战役前夕,烟庄村接收了20多名伤员,六姐妹动员有条件的农户安排到隐蔽安全的山沟里护理,公方莲和姐妹们为伤员端药,洗刷、换药,把伤员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亲弟弟照料护理。当时医用纱布不够用,公方莲就把自己家里白棉布用盐水煮了,当医用纱布使用。经过她们的精心照料,十多天后,伤员们陆续归队。
伊廷传印象深刻的是母亲手上有一处显眼的伤疤,后来才知道,在支援孟良崮战役期间,母亲一人看三盘鏊子,两天两夜没合眼,摊了160斤煎饼。摊到最后头晕眼花,眼皮儿直打架,烙着烙着就睡着了,手伸在火烫的鏊子上,烙出了水泡,她用凉水洗一把脸,又接着烙,一直坚持到任务完成。煎饼运走了,母亲累倒了,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伊廷传曾经问母亲:为啥这样做?母亲说:“能为啥?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为的谁?别说烫个疤瘌,就是搭上我的命,也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摄影:公茂栋
蒙阴“沂蒙六姐妹”作为沂蒙山区著名支前模范群体,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是沂蒙山区的光荣和骄傲,她们是沂蒙根据地支前拥军的缩影,更是千千万万沂蒙老区女性一心向党、支持革命、献身革命群体形象的代表。六姐妹对革命忠心耿耿,她们体现着一种伟大精神——“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本文来源: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