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刘臻 郭延冰)中国首个海边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于6月10日开幕。除了戏剧本身所带给人们的惊喜之外,这里还有一片特别的区域,以其开创性地构建起文化艺术展演平台和交流空间,成为本次戏剧节另一大不可或缺的亮点,这便是“候鸟300”。“候鸟300”已于6月8日16:00正式启幕,活动将持续至6月20日23:59:59。
“候鸟300”入口。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据了解,截至报名结束,“候鸟300”共查收450组艺术家作品,在1587位报名艺术家中选出300位艺术家,作为戏剧节中最原始、最浪漫、最有生命力的存在,他们将聚集在“候鸟300”大本营,在此开启300小时的集体创作。尽情探索和展现艺术的可能性,再以戏剧、音乐、影像、装置、绘画、身体及生活艺术为展现形式,将他们最富创造力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候鸟300”活动的发起人刘畅介绍,“候鸟300”板块是最能够区别于其他戏剧节的板块,最初的想法是想让没有被邀请的艺术家,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进行展演,但实际上这样不仅是一个展演,还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
艺术作品《宇宙旅行照相馆》。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候鸟300”的戏剧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上天马行空,他们用灵活多变的主题和形式,探索戏剧艺术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位主人公被设定成开招待所的蚂蚁;用变装讲述青春期隐秘内心世界的女孩;还有世界上第一只太空狗“莱卡”;四个男人,三段回忆,二手亲情与一对母女的情感秘密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用心、神、身描绘超现实的舞踏,捕捉生活细琐的哑剧,观众与演员互动介入戏剧表演的非常规模式戏剧,有别于中国趣味的“英、法、俄”式幽默家庭戏,海边探索装置、行为、戏剧边界行动戏剧,根据古希腊经典改编的独角戏等等。
艺术家温凌在创作涂鸦作品《月饼脸》。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候鸟300”在海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候鸟艺术家栖息的“营地”,另一部分是作为公共娱乐活动区的“沙城”,供300位候鸟艺术家共同生活、驻地创作、聚会展演等。而在生机盎然的湿地公园中,将呈现五个与自然景观结合的环境剧场:“大树下”、“小平台”、“闻所喂蚊所”、“绘本国”、“无色呼吸”以及其他备选场地,都是自然孕育及孵化艺术的场所。刘畅表示,这一切就像阿那亚戏剧节的主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戏剧”一样,沙城这边基本上是诱惑的东西,交易、金钱、聚会、酒,很奇妙很梦幻的地方。湿地公园那边则是戏剧、身体剧场,相对比较安静的东西,它是一个天然的剧场。“湿地和沙城都是属于阿那亚园区,但大家很少去那边,事实上我们也在告诉大家,这些地方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可以去创造。”
“沙城”中的艺术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在发起人刘畅看来,这里其实有很多趣事等待大家去发现,比如荔枝播客与阿那亚戏剧节、“候鸟300”以及深夜谈谈播客联合推出“候鸟电台”,从6月8日至21日,用300小时线上播客直播的形式,记录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创作过程。与耀扬做的鸟其林餐厅,包括过客300酒吧。“实际上过客300酒吧是南锣鼓巷的第一家西餐厅,戏剧学院有很多故事都在这个地方发生过,我们曾经在那讨论剧本、谈恋爱,很多美好的事情,那我们就想让过客酒吧在这里复活300小时,因此有了过客300酒吧。”据了解,刘畅所提到的这些趣事,候鸟电台”将在6月8日至6月20日进行持续300小时的音频直播先锋实验;“鸟其林餐厅”推出流动餐厅,邀请多位名厨联手打造侯鸟300限定美食;“过客300酒吧”则策划一场300个小时的怀旧行为艺术。
歌手老狼的创作名为《奥涅金》的“戏剧房子”。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此次“候鸟300”还设置了候鸟工作坊,让大家可以亲自参与和实践艺术行动,切身实地感受成为艺术家的快乐。本次工作坊包括拼贴、版画、装置制作(内含点火装置)、服装制作、情绪景观创作等主题。“候鸟放映”作为候鸟300艺术家营地的内部放映,也会开放两次针对普通观众的特殊放映,并将带来导演们的精彩对谈,其中6月16日嘉宾唐大年,狗子,老狼将以“家庭幸福是万恶之源?”为主题,6月18日,嘉宾盛志民;吴嘉辉以“青年与浪潮”为主题,分别展开两场放映对谈。
“候鸟300”发起人之一、艺术策划刘畅在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对话艺术策划刘畅——
新京报:“候鸟300”项目发起的缘起是怎样的?
刘畅:这个项目是我跟策展人朱砂,陈明昊导演,以及中国美术学院郑靖老师一起共同发起的。在最初规划阿那亚戏剧节,我们跟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在讨论的时候,围绕着“第一次在海边举办戏剧节,如何做到跟别的戏剧节不一样?”进行过很多次讨论,当时除了邀请剧目以外,我们几个发起人就有个大胆的想法,将很多没有被邀请的艺术家,艺术创作者集合起来,是否一起来创造一种新展演形式,这是“候鸟300”最初的构想。
“候鸟300”艺术家营地。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新京报:现在再看“300位艺术家300个小时”这个想法,是否感到不可思议?
刘畅:策划这个项目,当时的想法是让项目整体的维度扩展得更大,让戏剧性更为丰富,当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想法,邀请300个艺术家,在这共同生活和创作300小时。
不同的是,我们不只把他们的作品放到这里进行展演,“候鸟300”与其他戏剧节或艺术节同类项目不同的地方是,这里发生的一切,其实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比如,我们用了7天时间,在这里搭了一个美术馆,包括我们创造了一座“沙城”,里面所有装置都是艺术家根据这里的环境去创作的。
沙滩上的装置艺术作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新京报:你认为“候鸟300”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刘畅:最有趣也最具挑战的便是,在这里每天发生的每件事情,其实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停止,不停生长的艺术项目。每天发生的一切甚至也超出了我们发起之初的所有想象。你认为这是一个多维艺术项目,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戏剧节,有的人会说我们“候鸟300”像“火人节”,也像“阿维尼翁off”,像爱丁堡艺术节。我不否认他们说的这些确实都像,但又都不是,我们其实在创作一个新的形式。
刘畅。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新京报:大家过去更熟悉你在舞台上演员的身份,这次作为项目的艺术策划,身份的转换会给你带来哪些新感受?
刘畅:我似乎完全没有这种区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都是后来才有的,并不是你先是艺术策划,才来做这件事,它是整个体系里,自然而言形成的方式,有很强烈的个人意愿在里面。策划“候鸟300”这个项目,我没想到自己身份是什么,想得更多的还是把这事儿干好。作为项目的艺术策划,我在策划这件事的过程中,主要还是想怎么更多元化,怎么能更与众不同,有自己海边戏剧节的特点。
来参观“候鸟300”的游客。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新京报:造一座“城”,你觉得最有挑战的环节是什么?
刘畅:没有存在挑战的概念,这似乎就是一个慢慢“习惯”的过程。最初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想象,“我们一起造一座城吧!找来300个艺术家在一起搞个300小时创作,现在看来这就是有点大胆的想象,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不大可能实现,但是我们做了,最终一步步走过来了。尤其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我觉得这就是选择尝试做这件事最有意思地方。如果你都掌控住了,结果都知道了,你就会觉得没意思。现在来说的话,我们都比较享受在其中,遇到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新京报记者 刘臻 郭延冰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