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洋宇生态农业集团董事长唐红新最近很忙。5月16日,他与省农科院共同签订了苏紫猪商业化联合育种协议,这标志着经过10余年精心培育,江苏优质本土猪品种“苏紫猪”商业化育种迎来新进展。为此,他在泰兴新建了占地150亩的种猪场,可容纳2400头原种猪,年出栏将达2万头。
苏紫猪,是唐红新多番比较筛选后认定的品种。让本土优质猪占领更多餐桌,他摩拳擦掌。相比之下,一个更加严酷的现实是,大部分本土猪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抢救,刻不容缓。
土猪“真香”背后,“猪芯片”问题不少
6月2日,南京建邺区紫金市集“双汇冷鲜肉”柜台,产自淮安的猪前腿肉售价为14.8元一斤,与之紧邻的“淮黑猪”专柜,同样产自淮安的黑猪前腿肉价格达到30元一斤。正在挑选黑猪肉的王琴说:“能吃到小时候的肉味,贵点也能接受。”
梅山猪、二花脸猪、老淮猪、姜曲海猪……江苏有许多优质本土猪品种。省农科院养猪方向首席专家徐小波研究员介绍,本土猪的突出优点是繁殖力强和肉质优良,而且耐粗饲、耐饥饿、环境适应性强。
苏州人爱吃的地产太湖猪肉,皮厚肉香,尤其是“五花肉”“雪花肉”多,很适合红烧。“苏州有50多个肉店专卖本地品种苏太猪,价格比普通猪肉贵了20-30%,可大多肉店一上午就卖空了。”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处处长朱凌云说,为推广“太湖猪”养殖,苏州已建成一个年出栏可达5万头的商品化猪场,同时在建一个繁育场,并对保种场改造提升。
东海老淮猪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香味浓郁,有着“一家食肉满村香”的美誉。东海老淮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平告诉记者,老淮猪饲养周期达一年以上,是进口猪的两倍,除了供给自配精饲料,还大量投放青绿饲料及各种辅食,饲料成本也高于进口猪种。“猪腿肉价格是普通猪腿肉的4到5倍,外来猪肉价格受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我们的定价比较稳定。”
淮安黑猪肉质红润、细嫩多汁,大理石纹明显,脂肪色白如玉、晶莹剔透,口感劲道。淮扬名菜中,以淮安黑猪肉为原料的美食数不胜数,如樱桃肉、糖醋排骨、芙蓉里脊片等。其中红烧狮子头以淮安黑猪肉为主要原料,醇香扑鼻,还曾入选开国第一宴。
土猪,是公认的“真香”,但缺点也很“致命”。由于生长周期长、肥肉多,养殖户普遍更愿意选择进口品种“杜长大”,即美国的杜洛克猪、丹麦的长白猪和英国的大白猪。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的“杜长大”,是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
“外种猪日增重900克,5个多月出栏,而我们的纯种本土猪每天只能增重400克,出栏时间要长出一倍,且本土猪吃四五斤饲料才能长一斤肉,外种猪只要不到3斤饲料。”徐小波说,现在市场上90%左右的品种都是外种猪。
种猪是生猪的“芯片”,是当前猪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猪肉,绝大多数都是利用外来种猪进行本土化选育而来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列举了“猪芯片”的九大问题,包括育种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地方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等。
恶性循环,保种刻不容缓
非洲猪瘟后,许多养猪企业认识到,核心种猪群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一般种猪在生产了5-7胎之后性能就会明显下降,为保证猪群体的生产性能,必须及时淘汰性能低下的种猪,种母猪年淘汰率约1/3,种公猪年淘汰率约50%,所以,对于大型养猪场而言,种猪更新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但在我国,由于育种成本高,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企业往往重引进轻选育,外种猪一直处于“引种—退化—再引种”的状态,而一味引种,只能让养猪业长期处于不断引种的恶性循环中。徐小波表示,虽然一些大企业也做了一些外种猪本土化选育工作,试图培育出高产“华系”猪种,但因技术力量不够,引种数量、质量少而差,缺乏大企业间的联合育种机制,致使育种效果不太理想。
“不可否认,当前生产中‘杜长大’占主导地位。”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袁日进表示,通过实施遗传改良计划,持续开展种猪选育,“杜长大”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提升,扩大了生产规模,基本能满足我国种源需求,降低对国外的依赖度,但与国外种猪相比还有差距。
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含外源血统不代表就是外种。”省畜牧总站副站长贡玉清说,近5年,我省共进口种猪不到1000头,且引进后再进行选育扩繁,基本已实现种猪本地化,现有种源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不用担心“卡脖子”问题。“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
但令人十分心痛的是,太湖流域的重要生猪品种横泾猪遗传资源已经消失;一些地方优秀品种资源虽然有保种场但技术力量薄弱,设施设备简陋,资源丢失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
“本土猪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要为后续育种保存好素材。”南京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所长、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瑞华告诉记者,我省经济发达、土地有限,绝大多数本土猪资源都限制在保种场内,保种场外已经很难找到,群体一小,就更容易导致“近亲繁殖”,使得有些性能退化。而且保种场规模不够大,就很难招到或留下技术人员,越留不住人,保种工作就越难。
此外,在硬件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生物安全难以保证,一旦发生疫病,有可能这个品种就消失了。“保种工作不仅仅是保种场或畜牧兽医系统的事情,各级政府要主动而不是被动投入到保种工作,可以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黄瑞华打了个比方:“就像踢球一样,如果老是搞保守踢球法,总有一天会被破门。”
主动“守门”,让“墙内开花墙内香”
在目前看来,“土”味全面占领餐桌并不现实,对地方品种而言,还是要走杂交育种之路。
“追求纯种地方猪重归餐桌意义不大,在地方猪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猪种,或者做出专门化的配套系,再来占领市场,这是完全可以的。”黄瑞华认为,保种场不可以改变本土猪性状,应保留其所有性状;要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就既要有保种场,又要有商品应用场进行专门化品系的选育与商品猪的配套生产。“一方面要对本土猪在保种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持续的种质特性的挖掘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把这些优势基因用到瘦肉型猪的选育中。”
在徐小波看来,除了外种猪的本土化选育以外,保存好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资源,与外种猪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含不同比例的外种猪血统的培育猪种,以满足市场对不同等级的优质肉的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外种猪的依赖。“最理想的结果是,培育出最大程度继承中外猪种优点,又最大程度克服中外猪种缺点的‘超级猪’,这将需要我国猪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黄瑞华同样提醒:育种是一项长期传承性的工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政策也要有可持续性,尤其是对种业的重视要持续。他举例说,过去,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弱点被放大,优势被忽略,导致群体变小,育种素材濒临危险。但国外在拿到我们的梅山猪后,潜心研究,找到了其高产的主效基因,并且将之运用到了他们瘦肉型猪的育种工作,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甚至“墙外已香,墙内尚无果”的现象。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则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种,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至5个。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后育成了新淮猪、苏钟猪、苏山猪、苏紫猪,然而,与大多数培育品种的命运相似,我们已有的品种推广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因此,寻求差异化的市场方向、紧贴消费市场的需求,探求一种新的育繁模式是确保我们团队育种成果落地的不二选择。”省农科院畜牧所所长仲跻峰深有感触地说,生猪的快速复产,最缺的不是猪场,而是猪源。
朱凌云表示,由于前几年猪肉价格较贵,现在正是发展本土猪的好时候,因为价格差距在缩小。“品牌化才能有市场,不然就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尤其对苏州来说,土地和人工成本很高,更要差异化竞争,打优质牌。”
产学研联动,从餐桌“边缘”拉一把
将本土猪从餐桌“边缘”拉一把,各方都在努力。
除了淮猪保种场、扩繁场、育肥场,东海老淮猪公司还配套建设了万吨饲料加工厂、10万头生猪屠宰厂,以及中国淮猪资源文化馆,形成了产、加、销、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开发链。“为了保持品牌的活力与生命力,我们积极开发新产品,在原有的冷鲜肉基础上,研发出了水饺、卤制品、香肠、午餐肉等深加工产品,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刘小平说。
经过近10年的推广,淮安黑猪除了在省内地区有规模扩繁场外,省外已推广至安徽、四川、重庆等22省市,推广母猪3万余头,肉猪48.6万余头,累计创造产值9.8亿元,利润近2亿元。特别是最近3年通过“淮味千年”品牌发布会、上海进博会等推介,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在苏州,地方猪已经从为养而养升级为产业化的新业态,有的农场在养猪的同时,通过发展民宿、开展科普活动、亲子体验,收到了加倍的经济、社会效益。苏州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则将农、林、牧、渔有机结合,形成复合生态系统,85.1公顷土地每年可消纳1.2万头巴马香猪粪便。
优质更要优价。“洋三元主要解决的是保供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质更好的土猪肯定更有市场。”东之田木董事长任伯民说认为,本土猪在养殖环节难度并不大,关键还是要扩大消费市场、培育消费习惯。
为了确保辛苦培育的苏紫猪育成后即能投放市场得到广泛推广,省农科院经过多方洽谈,最终选择洋宇集团作为合作对象,以苏紫猪育种为载体构建产研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以农科院为技术支撑、洋宇子公司融港为核心育种场开展苏紫猪持续选育,以洋宇下属及合作猪场建立新品种扩繁、中试和推广基地,产品通过洋宇销售体系投放苏南、上海等高端市场。
省农科院副院长黄俊表示,该院正在筹划建设一批科技联合体,其中联合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是一项体制创新,也是一种发展模式。“我们设想,全院在不断强化学术地位的同时,通过合作共建各类平台,将科技资源引向市场、引入产业,引到区域,不断彰显科技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现代畜禽种业创新发展,重点在优质猪、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等关键领域开展育种攻关,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的种畜禽场,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核心种源自给率。
《意见》出台后两个月,全省畜禽种业创新发展推进会召开。会上,由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发起,省内重点瘦肉型猪育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24家单位共同参与的江苏省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协作联盟成立。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我省首家专业化育种公司,开创了我省商业化育种先河。11家单位签订6项产学研联合育种协议,为解决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相脱节、品种培育与生产推广“两张皮”的问题而努力。
“开发利用是资源保护的首要目的。”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表示,要突出保用结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以地方品种为素材培育特色优质畜禽新品种、新品系;结合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快本品种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创新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服务乡村特色种业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地方一张亮丽名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举报/反馈

交汇点客户端

159万获赞 11.3万粉丝
江苏移动媒体第一品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新华报业交汇点客户端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