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1920-2011)


李廉,原名李民表,笔名平原、李民,河南汤阴县人,1920年8月出生,1940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创办由中共南京地下市委领导的《解放新闻》日报,后参加南京《新华日报》,任社委、编辑部主任。1979年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1988年离休。



李廉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1940年加入共产党后,在南京开展地下党工作,1947年进入国民党党刊《中央日报》的采访部任采访部主任,负责以国民党报社工作人员的身份,了解国民党军政情况。


1949年南京解放后,具体负责创办中共南京地下市委领导的解放新闻日报,并参加创办南京的《新华日报》工作,历任社委、编委、编辑部副主编等职。1952—1953任中共南京市第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以后,长期在江西省委宣传部工作。

79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参与编辑中国第一部辩证逻辑学工作。1982年出版自己专著《辩证逻辑》,主编教材《逻辑科学纲要》、《普通逻辑基础》、《辩证逻辑教程》(国家教委高校文科统编教材)名列中国创建辩证逻辑理论体系之林。先后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辩证逻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等职。

先生峥嵘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大革命,不忘初心,始终砥砺前行,为南京的解放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值建党一百周年,本号特节选文字,以表纪念。


#暗中潜伏

创刊于上海的《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机关报,曾经被称为“党国”第一大报。

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


1947年二三月间,南京中央日报社来了一名叫李廉的大学生。他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中央日报社社长马星野,是李廉的系主任。有了这层关系,李廉在中央日报社上下人缘都很好。


同事们不知道,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年轻人,早在七年前就加入了共产党。这次,李廉奉命打入中央日报社,就是为了以国民党报社工作人员的身份,了解国民党军政情况。


到了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李廉的任务也有了重大转变。


潜伏于中央日报社的共产党员——李廉

当时,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中央日报社“闻风而动”,紧急向台湾搬家。而一批员工无处可去,留在报社继续出版“《中央日报》南京版”。


李廉根据党组织指示,拒绝赴台,继续留在南京。除了通过采访了解国民党军政动态,还要发动工人,保护器材,并组织进步的新闻工作人员,准备出版南京解放后由我党领导的人民的报纸。


原本,中央日报政治控制异常严格,内部的进步力量相当薄弱。此时,报纸要照常出版,而留在南京的采编人员却接近空虚。李廉利用自己采访部主任的身份,趁机引入多名进步学生,还将组织派来的共产党员魏文华安排在编辑部。


就这样,二三月间,李廉在中央日报成立员工维持会,意为“维持到解放军进城”。通过组织,将《中央日报》置于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掌握之中。

#“台湾的西瓜”与护社护厂运动


此前,中央日报高层逃离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资材,留下的印刷机器十分陈旧,职工工资完全靠微薄的广告收入维持。


面对地下党的护社护厂宣传,大多数职工很快接受,但仍有少数人心存疑虑。李廉等人寻机在职工当中交朋友、讲政策,消除人们的疑虑,发动大家积极护社护厂。魏文华也利用值夜班看清样的机会,以传小道消息的口吻转述解放区尊重保护技工和小职员的“见闻”。


在李廉等人的努力下,地下党逐步稳定住人心,控制了报社的局势。尽管如此,李廉等人仍面临着不少难题:一方面,中央日报总社时不时会从台北来人来电下达“指示”;另一方面,南京当地军警宪特也会来此搅扰。


3月初,在李廉的召集下,职工们开会商讨“护厂保家,迎接解放”事宜,职工们纷纷献计献策。大家研究决定了护厂措施,规定所有职工一律住到报社、外出不准过夜、报社器材一律不准拿出工厂等。


有一天,逃到台湾的《中央日报》总编辑李荆荪忽然窜回南京。他先是请大家吃台湾西瓜,又假借安排工作的名义,拉拢职工,想要拆走机器、开走汽车、运走纸张。可是,有前期李廉先生领导的护社护厂运动作为基础,职工并不为其所动。没有职工肯跟他走,工人们还指着他的鼻子激愤地说:“只要我们在,任何东西也不准动!”李荆荪的图谋未能得逞,只身狼狈地逃跑了。


#《中央日报》上的《人民日报》

在组织护社护厂的同时,李廉还尽可能地利用《中央日报》这个舆论工具,见缝插针地为共产党“说好话”,发布有利于人民解放事业的新闻和言论。


1949年春节后,南京市组织了一个民间和平代表团,去刚解放的北平,团长是南京大学的吴裕后教授。代表团回到南京后,李廉专程采访代表团秘书长吴裕后教授。

吴裕后全面为李廉介绍了中共中央参加和谈代表的情况,并具体介绍了某某代表谈话内容。吴裕后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北平的观感——群众对解放军友好,市场依旧,并特地展示《人民日报》,拿出5元人民币给李廉看。李廉一边听,一边原原本本地记录,写成通讯。当晚赶写了一则《本报特讯》,主题是《北平来去前后》。这篇《特讯》,从侧面报道了解放后的北平市民生活安定,代表团受到热情的款待。

刊有《人民日报》报头和5元人民币的《中央日报》

1949年2月12日,这份通讯报便刊发于国民党党刊《中央日报》之上,更巧妙、更引人注目的,是配合《特讯》,还刊登了两幅照片: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和五元票面的人民币。一旁的文稿中,李廉借吴裕后之口,讲共产党的好话,赞美刚解放的北平面貌。

这成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外国记者纷纷拍专电,上海的晚报也为此发表消息。自然也惊动了国民党当局的神经。报纸一经出版,便引起国民党宣传部长黄少谷和在上海的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日报》主笔陶希圣的“火气”。陶希圣打来电话责问,表示:这些知识分子的话不可靠,以后不能发表这类消息。黄少谷从台北发来“训示”专电,责令今后不要再登这类“不可信赖”的新闻。可是,他已经鞭长莫及了。南京广大读者争着看这天的《中央日报》,他们从阴云密布的天空里瞥见了解放的曙光。

#从姓“中央”到姓“解放”


早在1949年二三月,李廉已在中央日报成立员工维持会,意为“维持到解放军进城”。通过组织,将《中央日报》置于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掌握之中。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李廉也从励志社得知消息。他欣喜,“百万雄师渡大江”就要开始,南京即将解放!李廉时刻关注局势,打电话给镇江、芜湖等地特约记者询问渡江情况。“解放军已经在荻港渡江,矛头直指皖南!江面上已经漂来带血的尸体……”

4月22日,《中央日报》第二版便刊登了解放军渡过长江天堑的消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不是“训示”,而是国民党国防部新闻局专员石某直接上门兴师问罪。他要李廉交出采访这条消息的记者,要立即更正。石某的企图当然不能得逞。

从黄少谷的“训示”到石某的“兴师问罪”,都被拒绝以后,国民党的亡命之徒,在临逃离南京之前,还要垂死挣扎。“4月23日晚,特务从大门外向《中央日报》编辑部大楼“砰,砰,砰”地连开几枪。这最后几枪无异在奏蒋家王朝的送终哀乐。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覆亡。

4月24日,李廉向报社员工传达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指示,将以“解放新闻社”名义接管原中央日报社。从此,《中央日报》不再姓“中央”,而姓“解放”。

1949年4月29日出版的《解放新闻》

《新华日报》老报人左克先生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

“春雷一声,南京解放。打入中央日报多年的地下党负责人李廉同志,就在这张桌子前庄严宣布:‘从今天起,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人民’。”


1949年5月,李廉(前排左一)与新华日报资料室同志合影

文章来源:

《中央日报》撤离南京的历史细节和1949年的《新华日报》

一张报纸的重生:从姓“中央“到姓”解放“

这份报纸只存在了4天,却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中央日报》的一次斗争

举报/反馈

南京大学哲学系

4197获赞 2.9万粉丝
南大哲学系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南京大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