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别名菘蓝、山蓝、大蓝根、马蓝根、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为一种中药药材,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可败火解毒、预防疾病。
根据植物来源的不同,板蓝根分为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和根。
关于板蓝根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最早要追溯到“神农尝百草”,传说神农氏为寻找治病草药,每日跋山涉水、尝遍百草,偶有一次尝过一草后未出现中毒情况,以后遍尝百草时就随身携带此以解身上中的毒,此草据传为菘蓝,即板蓝根,亦有版本传为茶。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对医药也很精通,其所著《传信方》两卷,曾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在《传信方》中,刘禹锡特别记载了一种名叫“大蓝”中药的神奇疗效。宋代《日华子本草》就推崇其能治“天行热毒”。“板蓝根”一名首次记载于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蓝凡五种,蓼蓝叶如蓼,菘蓝叶如白松,马蓝叶如苦荬,即廓亚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清代张秉成所著《本草便读》中认为板蓝根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在古代社会中,板蓝根并未能在大批清热解毒药材中脱颖而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板蓝根”指因缺乏植物学知识而被强行捏合在一起的两种植物。在20世纪中叶,板蓝根仅是中医非处方感冒药的其中一种,确切来讲,板蓝根是民间发掘、商业推动的产物,并且,板蓝根适应性强、易种植,符合商业化生产条件。步入现代后,西医学飞速发展,传统中草药在西医学发展的冲击下不断探索新的前进道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中草药群众运动,易种植、甜口味的亲民好药板蓝根开始大量种植,80年代起,安徽、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等约20多个省区开始发展板蓝根生产,板蓝根被大规模制成颗粒剂、片剂、针剂,逐渐成为流行药品。
迄今为止,板蓝根已成为民众生活中常备的清热解毒的防止感冒的药品,逐渐成为民众眼中的“国民神药”,这与其独特的药性是无法分开的。
举报/反馈

搜独异客

479获赞 242粉丝
搜搜小互联网的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