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的世界充满诱惑,多数人奔逐营碌的时候,90后的李振豪在寂寞艰苦的熬炼中,成了业界闻名的雕版匠人

20多年前,在菏泽单县一个土屋窗台上,他看到一堆线装古书,不知道怎么的就迷上了。后来有段时间在英雄山文化市场捣腾古书,本来活泼好动的他报了名,跟一位古籍修复师傅学上徒,一弄就是小一年,一点不烦,还恋上了雕版印刷这一行。

雕版是印刷史上的活化石,现代印刷的古老技术源头。凝聚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传统工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就是将文字或图像反向刻在木版上,再研磨、铺纸、施压,转印到纸张上。

李振豪工坊的案头堆满《书林别话》《宋体字研究》《年画线稿》、各个拍卖坊的珍本名录,还有就是满目的篆刻刀、三角刀、圆刀、直刀、铲刀、刷子。手上是厚厚的茧子和大大小小的伤疤。每天他要重复打稿、上浆、覆样、上油,再到划线、扯线、发刀、挑刀、清底等等枯燥繁琐的工序。

他说,一天刻150个字,有时刻错一笔,整版全废,他不喜欢用修补的办法挽救,他喜欢雕版的完整和一气呵成。

沃尔德艺术馆请徐超题写的匾额就是李振豪刻的,他说这个作品足足雕了一年。

作为精益求精的匠人,他最讲究的就是踏实。他制作请柬,表面看上去是五色印的。实际上,篱笆和柳树的颜色相近却有深浅之别。远近不同的黄花也色分浓淡,比名片还小的一个空间,往往要印七次。

他用刻年画的笨拙方法,硬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转着刻了十多块雕版,用古法装订成一册《郑康成集》。备受老匠人和国内外学者的称赞。为了推广和宣传雕版印刷的古老工艺,李振豪与济南图书馆合作,搞普及活动。向人们展示从一棵树到一本书的全过程。

雕版印刷2006年就被国家列为非遗名录。

大明湖南岸的“奎虚书藏”原是山东省图书馆的藏书楼,向南数十米,隔着一条马路,就是南北走向的贡院墙根街。汇集着府学文庙、贡院、泺源书院、尚书府,文化气息浓厚。据说,清代时,济南有三四十家刻书坊铺设在这里。

现在李振豪的“皇华馆”就在藏书楼的二楼上,他每天兴致勃勃地干着古老寂寞的事,常常是从一大早刻到大晚上,有时为了不中断神韵都舍不得停下来吃饭。

不时会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或文物机构,来请他,为馆藏珍品刻雕版。

李振华认为雕版不是简单的复制,光有手艺还不行,那还是皮毛,真正好的匠人,刻出来的东西还要有骨和魂。

他刻的一尊柳下惠,细节丰富而逼真,人们惊赞“胡子都像被风吹起来了”,同时感受到人物内在的精神与气质。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慕道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方化 曹欣宇 扬木子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反馈

正午文化

1.3万获赞 2332粉丝
文艺生活美学微刊 发现/创造/分享生活之美
沈阳正午文化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