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匝道连接部鼻端包括小圆头和大圆头,小圆头铺面鼻端,大圆头为路基分岔。路基鼻端与桥梁鼻端、分流与合流鼻端略有差异,小圆头是平面和超高控制点,大圆头一般是纵面控制点。
(1)连接部特征点
鼻端构造主要包括路面分岔点和土路肩分岔点,是匝道连接部2个重要特征点,也是设计的关键点之一。匝道连接部的特征点,包括渐变段起点、渐变段终点或变速车道起终点,一个车道宽度处或分汇流点、变速车道和主线铺面分岔点或分汇流鼻(小鼻端),路基分岔点或土路肩分岔点(大鼻端)等。
(2)路面分岔点小鼻端定义
依据《规范》11.3.7条文说明,在连接部铺面分岔位置,合流鼻偏置一般不加宽,分流鼻偏置可能需要加宽,主线一侧C1包括车道以外的硬路肩宽度,匝道一侧的C2则是左硬路肩以外的路面加宽值。
建议偏置值C1C2,统一由车道边缘开始计算。《规范》两个指标的起始位置不同,容易产生理解差异,且匝道左硬路肩可能小于1.0m。分汇流鼻位于主线弯道外侧可采用较大值,弯道内侧可取较小值,桥梁路段可根据结构设计需要适当调整。
建议《规范细则》修正“合流鼻端不应设偏置”等表述,合流鼻一般采用主线和匝道硬路肩宽度,不设偏置加宽,但C1不小于2.5m,C2不小于1.0m,鼻端半径r一般统一采用0.6m,不宜采用较大值,也不宜随意减小,尽量取用规范值。
分汇流鼻端,包括主线分汇流、变速车道(含辅助车道)分汇流、匝道相互分汇流、集散道分汇流等4类鼻端。主线分汇流鼻端,《细则》图例中,左硬路肩宽度符号采用C1,不统一,相当于变速车道、匝道、集散道分汇流的C2。
分合流鼻端的瞬时速度,一般大于匝道设计速度,因此,平纵线形指标要求采用较高值,主线超高不宜大于4%,匝道超高不宜大于6%,位于主线弯道外侧时,匝道反超高不宜大于2%。
分流鼻端半径一般不宜小于合流鼻端半径。分流鼻端安全护栏应后置6至10m,便于安装缓冲设施。
(3)分流鼻端构造
C1《规范》规定范围为2.53.5m,多数情况下,直接采用主线的硬路肩宽度。高速公路主线硬路肩宽度一般为2.5m或3.0m,当主线硬路肩宽大不大于2.5m时,连接部分汇流鼻路面应偏置加宽。
C1也可按《规范》表11.3.8-1取值,设计速度为120Km/h时,分汇流鼻C1取值3.50m,其余分流鼻采用3.0m,其余汇流鼻3.0或2.5m。
依据《细则》规定,减速车道分流最小偏置值C1为3.0m,匝道相互分流最小偏置值C1为2.5m。主线相互分流C1最小为1.8m,左侧主线采用右硬路肩宽度,右侧主线的左硬路肩宽度可能小于1.8m,一般需要加宽
C2《规范》规定范围为0.61.0m,C2也可按《规范》表11.3.8-1取值。分流鼻《规范》给定了具体的数值,意义不是很大,给定取值范围时合适的,《细则》规定见下表。
(4)合流鼻端构造
合流偏置值一般不加宽,可直接采用硬路肩。左侧线路按《规范》定义设置偏置值,对应右硬路肩一般比较宽,C1一般不加宽,取值大多不小于2.5m。
右侧线路的偏置C2,变速车道、匝道合流,一般也可不加宽。匝道左硬路肩一般为1.0m,个别为0.75或0.50m。建议硬路肩宽度小于1.0m时,加宽至1.0m。
主线合流时,右侧线路的左硬路肩宽度,一般不小于1.0m,可直接采用左硬路肩宽度。
(5)路基分岔大鼻端
路基分岔位置,主要由距小鼻端的长度、路基分岔半径、路基排水等因素确定,因合流视距三角形需要,合流路肩加固段的长度,一般宜大于分流鼻端路肩加固长度。
路肩加固长度一般宜控制在15至30m,路基分岔半径一般在1.5m至3.0m。
桥梁路段大鼻端半径一般小于路基路段,建议几何设计与结构设计互动。桥梁布孔时,墩柱与小鼻端重合,作为结构设计的控制点,是不合适的;桥梁分岔位置,或预制安装和现浇结构的分界点,对应开口半径不小于1.0m。
(6)结语
建议连接部鼻端偏置统一由车道边缘开始计算宽度,C1代表左侧线路,C2代表右侧线路。
互通式立交出入口,除了主线分合流外,应设置在主线车道右侧。《规范》11.3.7采用“除高速公路匝道外”描述欠妥,一级公路主线也可能分合流。
连接部鼻端位于桥梁路段时,建议几何设计与结构设计互动,减小现浇或减小桥梁面积。
举报/反馈

格德裁

1.7万获赞 6022粉丝
公路路线总体,交叉与安全,环境协调与保护
科技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