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
在遂宁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卓筒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古代科技遗珍,卓筒井有“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第五大发明”之誉。
卓筒井位于大英县卓筒井镇,有18个灶房遗址,245眼老井,分布在该镇7个村落。大英卓筒井是一种用椎架子套铁质圜刃、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开凿的小口径盐井,是现存最早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实物,为研究宋代卓筒井钻井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英井盐深钻改制技艺展示
A 发明于北宋 极大提高井盐生产水平
从大英县卓筒井镇出发,往西北驱车数分钟就到了关昌村。作为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关昌村风格各异的土墙房古建筑群保存得较为完整,行走其间,颇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卓筒井重点保护的大顺灶便在关昌村内。走进大顺灶遗址,井眼、储卤池、晒盐坝、灶房等一一映入眼帘。
晒盐坝最为醒目,面积1200平方米。坝内矗立着高5米、长15米的晒盐架,架上铺满荆竹桠,顶端放置木质天船。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蒋铭介绍说,晒盐架侧的筒车似圆盘状,圆盘的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木板上走动,促使圆盘旋转,将晒坝架下石坑中的卤水输送到顶端的天船,再通过天船底部空竹筒的小眼喷射到荆竹桠上,让卤水中的水分蒸发,卤水下滴,回流入石坑。
灶房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两重檐小青瓦歇山式顶,木质穿斗结构,设有灶、盐锅、盐炕和储盐的巨桶。
据介绍,眼前的卓筒井是我国历史上小口径盐井的仅存遗物,也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的机械凿井先进方法(绳式冲击顿钻法)来挖掘地下矿藏资源,被称作“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目前,大英卓筒井有18个灶房遗址,245眼老井。
中国凿井技术源远流长,井盐凿井技术源于古代水井。四川凿井取盐技术从公元前250年前后李冰“穿广都盐井”直到十一世纪中叶,为大口井时期,盐井采用人力挖掘、开凿而成。盐工手持锄、锸、凿等简单的铁制工具直接在井内挖掘和破碎岩石,然后将岩石泥沙运出井口,逐步加深直至打挖到盐卤为止。
北宋庆历(公元1041~1048年)年间,先进的卓筒井小口径技术即小口径盐井出现,中国井盐凿井技术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大英卓筒井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汲卤的盐井,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能打井深达数十丈。
苏轼的《蜀盐说》记载了宋代卓筒井的制作工艺:“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这种钻井技术的发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井盐生产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世界的能源革命由此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大英井盐深钻改制技艺展示
B 科技价值极高 创下过多个世界第一
卓筒井采卤技术迅速推广,使得四川自宋代以来井盐生产相当发达。《蓬溪县志·盐政》记载:“明时蓬邑盐井共计3700余眼。”民国时期的大英盐务所属川北盐务局河边盐场管辖。当时仅卓筒井镇就拥有108个灶房,年产盐4000余吨,销往金堂、乐至、安岳、大足等地。
清代,在卓筒井镇经营盐业的罗都复成为一方巨富。相传,在大邑县刘文彩庄园未建之前,其修建的罗都复庄园是四川建筑规模最为庞大的庄园。可惜的是,这偌大一座川中民居精华,不幸被毁。
上世纪60年代后,卓筒井制盐业受现代制盐业冲击,由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且无利可图而被逐渐淘汰。
上世纪80年代,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国际钻井技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都称自己国家钻井技术的发明历史悠久。清华大学教授白广美拿出宋代苏轼著《蜀盐说》、文同的《丹渊集》、沈括著《梦溪笔谈》等著作,力证中国人发明的卓筒井小口径钻井技术,是世界首创的冲击式钻井方法,比西方早800余年。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表示:“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深井或凿洞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
不过,当时国内尚不知小口径深井是否有遗存。白广美回国后,即委托西南石油学院学子组队,四处寻找卓筒井遗址,却一无所获。颇具戏剧性的是,据说,后来队里的驾驶员偶然经过卓筒井镇吴家桥村口,发现一老农正在竹架旁的圆盘水车内踏步,上前一问才知道,那是在晒盐卤水,而卤水正是取自卓筒井。
游客走进卓筒井,了解古代采盐技艺
随着这一意外发现,今人对卓筒井的认识,不再仅限于典籍之中,对其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卓筒井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蒋铭对此如数家珍:首创冲击式钻井方法,比西方早800余年;首创套管隔水法,比西方早400多年;首创世界钻井史中的第一只钻头,比西方第一只钻头早750多年;首创钻井技术关键工具“转槽子”,比西方制造出的活环早700多年;首创提捞法采卤,其工艺技术比西方早400多年;首创盆低压采气,是世界天然气开发史上绝无仅有的科技成果。
C 齐心协力 从隐于乡野到闻名天下
卓筒井一度隐于乡野,如今则已天下闻名。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夏夜,蒋铭来到卓筒井,望着疯长的杂草,破败的老井,他失声痛哭起来。“卓筒井是人类走向地下深处的文明始祖,是大英先民留给我们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一刻,我感到十分心痛、内疚和自责。”
蒋铭深知眼泪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设法争取到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000年10月,四川省文物局在绵阳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蒋铭觉得这是个机会,虽然争取专项经费的时间早就过了,但他依然硬着头皮要去为卓筒井搏上一回。他敲开了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梁旭中的寝室,并向他汇报了卓筒井遗址的情况。
卓筒井大顺灶遗址
“当时,省文物局给全省各县的省保单位最多不过5000元保护经费,但这次,让蒋铭没有想到的是,省文化厅竟然给卓筒井拨付了8万元的保护经费。
多年来,大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卓筒井保护工作,对大顺灶及其周边老井等所有地面文物进行全面维修,使筒车、晒盐架等地面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套工艺流程保持了千年活态传承的原始风貌,为有效保护卓筒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实以卓筒井的价值,是完全符合创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的。但是,多年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功。大英县文物管理所相关人员就卓筒井升级“国宝”数次前往北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6年,时任中国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的罗哲文亲自过问关于卓筒井升级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事宜。终于,2013年3月,卓筒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生产的停止,卓筒井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严昌武是卓筒井技艺的第45代传人。从12岁开始,他就跟随舅公学技术,后来当起了专门司职修井的“懒子”。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他不仅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对筒匠、灶匠、扳车匠的技艺都很熟悉,还会制作卓筒井所需生产工具。
廖吉荣是严昌武的女婿,从1984年就开始跟着岳父学手艺。2016年,廖吉荣成为这项非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将所学技艺传授给徒弟。尽管严昌武老人已经离世,但如今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却得以活态保留和传承。
如今,大英正在打造卓筒井重点文化展示区,人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实物遗存,还能动手体验从汲卤到煎盐一系列工艺流程,千年的蜀盐传奇将在这里得以延续。
(全媒体记者 王锡刚/文 图片由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提供)
本文来自【遂宁日报-遂宁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