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龙化石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呼地区发现的,它的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相似,是三角龙的祖先类型。但它的体型较小,身长不到2米,肩膀高度约0.6米,成年原角龙体重约180公斤。原角龙有一个宽大的脑袋,相当于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如同鹦鹉嘴,有坚硬的角质喙,具有强大的咬合力。
原角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识别特征,就是头上长有一个大大的颈盾,而没有长角。这看似很大很夸张的颈盾,结构为中空,既可以保护柔弱的脖子,又不至于太重。它还有发达的四肢和较短的尾巴,具有很强爆发力,全力奔跑时速达40公里。
颈盾作为原角龙的武器,可用来抵御食肉恐龙的攻击,进而保护自己,影响着角龙的进化,成为角龙家族生存与繁衍的保障。
白垩纪晚期的内蒙古属于恐龙的时代,在广袤的大地上原角龙群居生活。此时,雄性原角龙的颈盾发挥出另一个作用,它们相互撞击颈盾争夺交配的权利。在激烈角逐后,胜出一方将会赢得雌性原角龙青睐。为防止被食肉龙进攻,雌性原角龙总是把小原角龙紧紧保护在身边,小原角龙们从长辈那里学习生存防御和竞争等技能。
据统计,当时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巴音满都呼地区发现原角龙超过100多个种类个体,由于发现的种类及数量很多,使得这里成为原角龙故乡。
目前,巴音满都呼地区发现的原角龙化石包括安氏原角龙、巨鼻原角龙等多种类的成年个体、幼年个体、集群死亡的恐龙化石,还有含胚胎的蛋化石等。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专家判断,原角龙具有群居性、一定育幼行为,甚至两性特征等生活习性。原角龙以植物为食、以群居形成团结的力量,以颈盾作为繁衍保护,最终延迟了灭绝的时间,成为最后灭绝的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