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种所谓的“上头电子烟”,在央视新闻的曝光下,暴露了真面目。据报道,这种电子烟除了含有烟草成分以外,还专门添加了人工合成的大麻素,让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对大麻素带来的“上头感”上了瘾。尽管大麻作为一种传统毒品,在我国一直受到严格管控,但人工合成的大麻素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监管盲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人钻了这个空子,将大麻的实际效用成分混进了披着合法外衣的“上头电子烟”。
目前,一些生产这种“上头电子烟”的不法分子已经落网。然而,遗憾的是,警方仅能以非法经营、而不是贩卖毒品的理由对这批人立案。原因正如前文所述——按照原有的毒品鉴别标准,合成大麻素并不在毒品管制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人赃并获,法律也只能因为涉案团伙向电子烟中非法添加了不合规范的成分,对其施以相对较轻的处分。对于这种实质上和传播毒品别无二致的行为而言,这显然算不上足够沉重的代价。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几天之前,5月11日,国家禁毒办正式“官宣”了我国将把合成大麻素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的消息。在发布会上,国家禁毒办副主任邓明介绍道:合成大麻素比大麻成本更低,获取容易,能产生更为强烈的兴奋、致幻等效果,目前已成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中涵盖物质种类最多、滥用最为严重的家族。对其整类列管,有助于有关部门及时应对此类物质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遏制其制贩滥用。
过去,提起毒品,大多数人想到的恐怕都是大麻、冰毒、海洛因、摇头丸等臭名昭著的“老几样”。然而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毒品”花样百出,早已大大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范围。这里之所以要给“毒品”二字打上引号,是因为其中许多化学合成品在刚刚面世时,根本来不及被禁毒部门列入管制清单。但在实际效果上,这些化学合成品完全符合毒品的定义,甚至可能比某些传统毒品更加害人。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哪怕再小的管制漏洞,都可能让不法分子钻到空子,从中大做文章。在他们看来,新型化学合成品面世与管制清单更新之间的时间差,正是“规避风险”的绝好空间。制贩这类产品,既能轻松赚到大笔黑钱,又不会让自己受到太重的惩罚,对犯罪分子来说无疑是一笔诱人的买卖。
在一场场“国家禁了物质A,犯罪分子又开发出物质B”的猫鼠游戏中,有关部门逐渐总结出了遏制此类犯罪活动的经验。将特定类型的物质整类列管,既能让自以为聪明的犯罪分子付出代价,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整类列管,意味着犯罪分子无法再靠着对现有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洗白”管制毒品。只要同属一类,纵有“七十二变”,也逃不出禁毒部门的“掌心”。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论是所谓的“上头电子烟”,还是在夜场中伪装成“糖果”“奶茶”的致幻物质,任何可能对社会大众造成危害的毒品,都绝不会逃过有关部门的打击和监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