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位时,他是苏联说一不二的权威,斯大林逝世后,权柄立刻落到了贝利亚、马林科夫等人手里。而众所周知,掌握着内务部的贝利亚早在斯大林时代就被称为“苏联二号人物”,而马林科夫又几乎被公认为斯大林挑选的“接班人”,恐怕在外人看来,两人建立的政治盟友关系构建起苏联政坛无法撼动的秩序。然而事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在此之前,曾有一位能力极强的实权大佬不但凌驾于二人之上,还险些毁了他们的仕途,此人便是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
日丹诺夫是个全才,他最早加入沙俄军队,获得了准尉军衔;一战时期,靠着出色的业务能力,他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列宁思想的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苏俄内战时期,日丹诺夫主要侧重于军队组织和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在经济建设领域做出了不俗的表现。如此一番操作使得日丹诺夫获得了高层青睐,随后的几年里,他接连获得晋升,1934年,仅38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书记,跻身核心权力圈。
其次,日丹诺夫做事踏实务实,低调不争宠。其实客观而言,苏联历史上掌控着意识形态工作的大佬都有低调的习惯,更为典型的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被称为“灰衣主教”的苏斯洛夫。在一次重要的社交活动上,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突然被一个高高瘦瘦、衣着寒酸的男人握住了手,对方热情地寒暄了一番,这却把索尔仁尼琴给搞蒙了。他本以为对方不过是一个喜欢他作品的高级官员罢了,身边的人却无比震惊地问:您竟然不认识大名鼎鼎的苏斯洛夫?虽然日丹诺夫并没有低调到这份儿上,但也足以令斯大林对其无比信赖。
自己能力够强手腕够硬,后台又稳得吓人,日丹诺夫有啥可担心的呢?正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职场上,当你优秀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一些不开心的事自动找上门来。
原来,20世纪40年代中期,苏联渐渐流传出一种说法:斯大林正在把日丹诺夫培养成钦点的“接班人”。要命的是,旁人看来,最高领导人还真是这样做的。其中有个十分敏感的信号:日丹诺夫把自己的心腹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安插到了莫斯科,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是在扶植自己的势力,好跟马林科夫等人抗衡。事实上,沃兹涅先斯基是位能力极强的经济建设者,当时苏联高层急需这样的人才,斯大林对其也是宠爱有加,当即委以重任。虽说“能者多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这却让高层的气氛变得异常诡谲。
巧的是,斯大林跟日丹诺夫在对文化的审美上存在一些分歧。举个例子:日丹诺夫非常欣赏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祖国炊烟》,曾对其做出高度赞扬,然而斯大林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恰恰相反。西蒙诺夫很慌,他想讨好最高领导人,就向日丹诺夫求教如何改正。谁料日丹诺夫二话不说,当场把作品连同作家批了个狗血喷头。表面上看,日丹诺夫这是对斯大林的顺从,然而这样夸张的表演反而令人感到尴尬。无独有偶,1946年,苏联文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谁料这下更糟了:好家伙,谁给你的胆量,居然敢讽刺斯大林?众所周知,列宁曾批评过斯大林,两人间的关系一度十分微妙。虽然此事在当时的苏联引起了不小争议,不过好在这些实权大佬并没有为难左琴科,但是在《猴子奇遇记》出版不久,1946年8月9日,斯大林在列宁格勒大理石厅的文艺工作者见面会上直接批评了左琴科,将《猴子奇遇记》称为一部拙劣作品,连刊登该作品的杂志《星》都受到了牵连。堂堂领袖岂能平白无故跟一部童话过不去?人们都明白,这是一个信号——斯大林这是在表达自己对列宁格勒集团的不满。
正是这事儿被机关派利用了,他们对此大做文章,通过莫斯科的媒体带动舆论铺天盖地展开轰炸,搞得左琴科惶惶不可终日。然而,想要撬动一位重量级人物,这根杠杆显然是太脆弱了。
事情发生后,日丹诺夫迅速做出回应。他首先开会狠批了左琴科,把他和几位相似的作家一块从作协开除;其次,日丹诺夫很清楚机关派在其中作梗,唯恐天下不乱。比起机关派的等待机会,日丹诺夫直接下手创造机会:他屡屡抨击机关派尸位素餐,大有结党营私之嫌。尤其是在沙胡林事件发生后,日丹诺夫更是抓住机会狠批马林科夫等人的工作失误,新旧账一块算,大有斩草除根之势。
在这种级别的政治博弈下,尤里根本就不算个人物。但不知是不是老爹的得势让他飘了,仅任莫斯科大学助教的他居然敢带人对当红的科学家特罗菲姆·李森科开炮。李森科何许人也?那可是斯大林的宠臣,虽然从学术上看,李森科确实有许多颇具争议的地方,但他可是最高领导人钦点的苏联首席科学家,甚至被专门称为“斯大林的科学红衣主教”。结果,尤里居然称他是“伪学者”——打狗还要看主人,这不明摆着是在扇斯大林同志的脸嘛!尤里何德何能敢凑合国家大事?一定是他爹暗中指使的,就是想要挑战最高领导人的权威。
1948年8月,日丹诺夫入院接受治疗,他再也没能从病房中出来,于当月底逝世。心电图室主任利季娅·季马舒克确认心肌梗死,但最终死因被写为“肝硬化和高血压所引起的功能性紊乱”。阴谋论者认为,日丹诺夫并非正常死亡,毕竟对玩惯了手段的贝利亚而言,这简直是小菜一碟。日丹诺夫的逝世直接导致了列宁格勒集团的轰然崩塌,机关派立马展开了残酷清算。他们以“从事分裂活动”为由大肆捕杀日丹诺夫昔日的班底,连已经受宠的经济建设专家沃兹涅先斯基都未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