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道胜
第927期
程良骏,1921年4月21日,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十四都西坑村(今伏岭镇西川村)。
今年,是绩溪县杰出乡贤、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水力机械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家诗人程良骏先生诞辰100周年。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程良骏先生是中国水轮机学界的泰斗,为国家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曾三次谢绝填表放弃晋升工程院院士,彰显了他追求科学真理、不为名利的宽阔胸怀。
程良骏先生离开我们六年了,谨以此遥寄心语,表达深切缅怀和敬仰之情。
“笨根”的家世
程姓是西川村的旺姓家族,从“笨根”的上一代起,他家逆四代独苗,在他这一代枝繁叶茂。程氏家族都集聚在村东中部居住,一条普通的程家巷,只有3 0户左右居家,竟然成就了五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五位博士生导师。可谓人才济济,其中“笨根”尤显突出。
小时候听我母亲讲,西坑“笨根”了不起,他的学名叫程良骏,但西坑人都叫他“笨根”,更觉亲和。
西坑是个千年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程家老宅是一幢典雅的徽派建筑(绩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东朝西建于清中期,一进两厢,前后天井,面阔三间,二层楼房,三合土地坪,厢房的槅扇上施有雕刻,南、西二侧各有庭院,原小院花台栽有名贵绿植,客厅上首悬挂有“笃义堂”匾额,前照壁上书有“鸿禧”字样,正屋占地面积108平方米,附属房屋和院落约200平方米,老宅频临水街,肃静端庄,呈书香门第家居风水布局。
我在这个山村长大,我父亲未参加家乡土改,家无房产,在村里租房子住,而程家老宅正屋南半部上下四间房,土改时被分给了两户复员军人,其他附属房分给了另两户人家,留着自己住的只有半部房屋加一个厨房和小客厅。1958年,程良骏将他母亲和妹妹户口迁居武汉,家乡的房子空着无派用,腾出楼上里间和一个厨房,嘱咐我们搬去他家居住,正好解决了我们家住房难处。我时年三岁,我很喜欢这个房子,宁静的夜晚,河水奏出美妙的乐章,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从小听大人叫程良骏“笨根”,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笨。懂事后我改口称他程教授,但他逗趣说还是叫绩溪话“笨根”更好听。
我母亲说“笨根”聪明过人,在小学、中学期间,念书几次跳级,没有哪个人抢过他的头名,中小学都冇读完整,高中不曾毕业就考上大学,又派到英国留学,26岁当大学教授,五十年代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毛主席在武汉考察大桥工程勘察设计规划工作,见过这么年轻的教授出席专家论证会,亲切地与他握过手。能够与这位大科学家结缘,让我有一生荣幸和自豪之感。
父亲的传奇人生
“笨根”的父亲程中一,1900年生于绩溪县西川村,192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电机工程。他怀抱远大理想,以工程之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推荐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不巧,中共方面柯庆施同志当时外出工作,遂由国民党方面范予遂(范在解放后任民革山东省委主委)接待。一个投奔共产党的革命学生,在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阴差阳错地参加了国民党,也因此演绎了程中一传奇的一生。
他曾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国民党武汉市党部组织部、国民党中央民运会等担任要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程中一毅然回徽州成立安徽抗日救援会,组织抗日先锋剧团,创办前锋周刊,积极投身抗战活动。抗战胜利后,任池州行政公署专员、行署保安司令等职。1948年,他与中共地下组织范治农等人在芜湖设立工作组,开展革命工作。利用合法身份,策动伪保安四旅及伪省保安十团起义,还策动了国民党海军安东舰起义,为皖南的全面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解放后,程中一在华东军政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束后为新中国建设积极发挥余力,曾担任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杭州市政协常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经受了锻炼。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好友张学良先生托人带信问候,台湾陈立夫先生也鸿雁致意,程中一回信:“历史在发展,时代要进步,祖国必将统一,中华民族定将在世界崛起。”
程中一享年95岁,一生取过三位夫人。养育成人十二个儿女以及程良骏膝下四个子女,全是出类拔萃人才,分别在我国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及企业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少年成长历程
“笨根”自幼儿(6岁)离开西川村出门念书,由住绩溪县城的大姨婆胡彩燕监护。婆婆的教导“笨根,别嬉奇嬉野,记着认真念书”,沁心润智。
“笨根”有一次回故乡祭拜婆婆,在她坟上取一竹鞭(竹根)带回武汉,珍藏在自己的书房。“婆婆含辛茹苦将我抚养成人,恩情似海,却没有享受我半点回报,每当我困倦时就望着它,想起婆婆”。
“千秋事业千秋志,一样春风一样情”,程良骏一生将艰辛的科研历程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化成了一江浓情和瑰丽的诗篇。
这一次回故乡,我曾陪他去西坑祭祖,看看老家祖屋和我的父母亲。“笨根”走进村里,快到家门口的西川桥头,亲热地坐在小时候常坐的大石条凳上,用手拍拍:“我又回来看你了”,触景生情,仿佛过去的一幕幕都在眼前(我随即一摁相机快门,留下了这个美好瞬间)。
在我父母家中,他笑谈了一些趣事,说他在云台和明伦堂小学念书,得诸师启蒙。小上学时也很顽皮,曾因不满某老师体罚学生,辩理抗争,并夺其抽打同学的教鞭,因此受过不屈,弃学回家,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刻。
1990年4月,母校明伦堂小学(绩溪中学)校庆嘱写诗。其实我曾先后就学云台小学,苦念当时云台舒慧君、明伦程醒黄诸师,而秋生胡加鞭辱,仍痛心头。从知育人以德,严而不酷,师表之难也。
启蒙自应忆明伦,胡乱愁生鞭影频。
得上云台沐雨露,惠君舒畅醒黄亲。
他说小时候也是吃过很多苦的人,得婆婆培养长大。父亲在外面做官另有家室,将母亲和他们兄妹三人留在西坑老家,靠收得十亩薄田的租息度日,后来胞弟不幸被洪水冲走,母亲得病,日子艰难。
大学艰辛路
时值战争,兵荒马乱,当年为上大学一事父子意见分歧,“笨根”倔劲上来,叛逆不从,结果被父亲断了供养。没有盘缠路费和膳食费,生活无处安顺,只好回到西坑家中休闲躲避。在家乡,遇上好邻居任家的“孙娣婶”怜惜人才,“孙娣婶”助资50块大洋(“笨根”学成归来报恩时“孙娣婶”不在了),如愿促成大学梦。
“笨根”曾与我们聊起他上大学的曲折经历。当时上海打仗,考取大学不能去,转到湖南大后方,结果在湖南也遇麻烦,父亲早前已经去信校方阻滞,让大学校长拒纳其入学,辛亏他找得父亲熟人说情疏通,重新调整入学。然抗战持续,时局不断变化,湖南成为正面战场,长沙保卫战在进行中,战事调整,严整战备,大学停课向大西南后方转移。
1940年秋,教育部在四川创办交大分校,学生由教育部在全国统招录取学生中调配,“笨根”被调配到重庆新校址报到。接通知后,同学结伴同行,问路打探,食宿不保,遇上好心司机便随运货汽车顺带一程,从湖南到重庆虽二省相邻,但行程有1000多公里,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翻越崇山峻岭,旅途十分艰难,最后总算安全到达重庆。
此后,在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机械系完成学业,并在英国剑桥、格纳斯哥等大学攻读水电专业,博士毕业回国,从事所学专业教学工作,26岁被教育部聘为教授,任四川大学水力机械系主任。那时,清华大学以高薪聘他教授,他认为清华显然名气大,条件优越,但却没有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支撑点,研究水电、开发三峡是自己的志向。最后,还是选择了三峡所在省份的四川大学水力机械系任教。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他被调往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工作,后到华中工学院开创我国水力机械工程学科,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讲到这里,他深情地说:“哎,万万不曾想着,到重庆我身无分文,落魄无着,生活无依,找到个绩溪面馆吃客饭(绩溪同乡吃饭不收钱),却在“乐露春”店堂里遇见了本村老乡——你广发兄,哈哈哈”。回忆抗战时期在重庆面馆的偶遇,他风趣地与我父亲说:诶,在那以前,我只认着程家巷的“婉红姑”,可不晓得高家巷的高广发在重庆开个徽馆做大厨,让我一个穷学生有饭不愁吃了。满堂笑声……
高道胜, 1955年生于绩溪县西川村,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绩溪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员,曾获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青少年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爱好运动、旅游、读书、摄影、写作。制作:童达清
举报/反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4.5万获赞 1.4万粉丝
研究宣城历史 弘扬宣城文化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