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保护室”曾经是个秘密的房间。
这间房子迄今为止,也没有公布其具体的位置,我们只知道,它曾经是安放毛泽东遗体的一个秘密医疗基地。
为啥叫“769保护室”呢?
她得名于毛泽东病逝的那天。
1976年9月9日。
躺在病床上的毛泽东,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毛泽东的晚年,异常的痛苦,因为疾病的折磨,晚年的他已经不能从口中进食,鼻饲成为他晚年最后生命中,唯一维持生命的方式。
即便在临终前一晚,这位已经83岁的老人仍旧不忘读书、看报,担忧着世界范围内的局势。
作为缔造新中国的时代伟人,他的历史注定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大新闻。
对于他的死亡,组织马上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毛泽东的身后事,因为毛泽东去世之前并没有留下详细的遗言,也没有安排自己的家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一切安葬礼仪仍旧需要组织负责安排。
当时关于毛泽东的遗体处理工作,有三种不同的争议。
紧急运往湖南长沙滴水洞按照此前的倡议书实行火葬进行永久保存,供后人瞻仰滴水洞一带曾是毛泽东祖辈生活的地方,湖南地方专门在滴水洞为毛泽东修筑了几间房子,毛泽东晚年的时候,曾经在滴水洞住过两次,他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
图 | 滴水洞旧照
在毛泽东去世前一天,湖南地区还收到消息,马上打扫滴水洞,毛泽东可能要回乡休息养病。
只是,在湖南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等来毛泽东,反而听到毛泽东病逝的消息,回滴水洞一事也就暂时被搁置。
火葬则是毛泽东生前亲自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写下的一封倡议书。
1956年,4月27日。
63岁的毛泽东提出写下一封倡议书,他倡议大家在去世后实行火葬。
那一年,150多人在这封倡议书上选择了签字。
毛泽东同样在倡议书上,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之所以这么做,恰是因为知道他的特殊地位,他的死亡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无疑是一件大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更不想为此劳累后人为了他的身后事而奔波。
组织最终决定否决前面两个方案,一来从北京前往长沙路途漫长,一旦遗体发生意外,不太好处理,二来毛泽东生前对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留下的遗体供后世瞻仰,可以更好的教育后辈子孙。
计划拍板之后,组织决定对毛泽东的后事安排分为四步走:
第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机关工作人员悼念大会
第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群众悼念大会
第三:在769保密室,进行为期一年的暂时安置
第四:紧急修筑毛泽东纪念堂,永久安置毛泽东遗体,供后世瞻仰
当天凌晨四点,北京一批著名的医疗专家被紧急调往北京,他们一行人乘坐专车直接来到了毛泽东生前所在的中南海202室房间。在这间房间里,他们对毛泽东遗体进行紧急消毒、保护,准备下一步即将进行的人民大会堂毛泽东追悼大会。
下午四点,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广播正式对外广播毛泽东病逝的消息,所有报刊一天直接疯狂印刷,将消息顺利传送了全国各地。
全国八亿同胞无不为之悲恸,满含泪水。
9月10日。
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也被请来,他们现场量取尺寸,给毛泽东定做了两件中山装。
与此同时,专职理发师帮助毛泽东梳理头发,专职医生帮助毛泽东整理遗容。
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妥当之后,毛泽东遗体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
9月11日。
毛泽东的遗体被转入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毛泽东追悼大会在这里举办。
图 | 悼念现场
为了保证大家能够近距离的一睹毛泽东的遗容,组织特意将瞻仰大厅的温度严格控制在15℃,同时遗体上方开放棺罩。
没有想到,此次追悼大会共有15万人参加,密密麻麻的人群不间断地进入人民大会堂,致使人民大会堂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再加上大会堂里面灯光数量较多,灯光产生的热量,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大会堂内部的温度变化。
猝然变化的温度,让毛泽东的遗体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工作人员马上向上级请示,希望能够有效且又不影响悼念大会的情况下,尽快将温度降下来。
最终人民大会堂现场,哀乐乐队仪器停吹、大厅灯光数量被严格控制,最初没有加盖棺罩的有机玻璃,也选择加盖。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人流众多产生的温度骤升问题,现场决定减少默哀人员的默哀时间,及时疏散密密麻麻的人群,暂时控制了大厅的温度。
但是,随着中午的到来,大厅的温度又开始升高,工作人员又请来专家,利用半导体制冷器冷却有机棺周围的温度,成功实现双倍降温,其周围的平均温度保持在10℃以下。
人民大会堂的追悼大会现场,共有15000多人参与了这场悼念活动。当时考虑到会场中温度较低,专门配置了六个医疗地,保障参会人员的生命健康。
悼念现场,无数人鞠躬之后悲情痛哭,不少人还为此晕倒,有600多人因为长时间痛哭导致身体极度虚弱被送入了医院接受治疗。
9月18日。
人民大会堂追悼大会结束,毛泽东的遗体被转入了“769保护室”。
那时候,组织既然已经决定让毛泽东遗体供后人永远瞻仰,必须修筑一栋专门安置毛泽东遗体的地方,可修筑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短时间内根本完成。
因此,只能等待毛泽东纪念堂完工,随后才能将其进行永久性的安置。
神秘的“769保护室”成为毛泽东病逝后,暂时停放毛泽东遗体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
但是,关于毛泽东的追悼活动还没有结束,人民大会堂的追悼只是针对机关人员,毛泽东病逝的群众追悼大会仍旧需要开展。
18日,当毛泽东的遗体被安全转移到“769保护室”之后,在天安门同时开展百万人群众追悼大会。
图 | 天安门前群众追悼大会
这一次的群众追悼大会,仍旧配备有完善的医疗小组,百万群众按部队连队编制进行分配安排,每一股小支队都配备有两位医疗人员、两位安保人员,一来保障前来追悼群众的安全,二来对在悼念大会上有突发病况的悼念群众进行及时救助工作。
百万广场,无声默哀。
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秩序井然,大家有序的悼念毛泽东的去世,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在悼念一位伟人,更是在悼念一个伟大的时代。
天安门广场一共提前预设34个医疗救护站,这些医疗救护站以天安门为中心,向西蔓延至西单北大街,向东蔓延至东单北大街。
图 | 医疗救护站预设范围
这些范围内放置了密密麻麻的行军床、折叠床、担架以及简易病床,为的就是放置规模如此庞大的群众悼念会发生什么突发性的意外。
当天上午八点半,一百多万群众有序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提前进入了安排好的位置,同时每人自带一份午饭。
下午三点,百万群众悼念大会正式举行。
哀乐响起,全场默哀。
短短二十分钟过去,天安门广场无数人嚎啕大哭,因为长时间的痛苦,3200多名群众为此昏厥倒地,紧急前来的医疗工作人员急忙将这些群众带离现场,前往临时预设的医疗救护站进行救治。
当时因为密集的昏厥者较多,在天安门外围生活的群众,自发的前往医疗救护站帮忙。
送水、浓茶、 白糖、桌椅,大家人人尽责,并没有让天安门广场为此陷入混乱。
不过,因为会场中的悲哀情绪,最终共有两万多人进入病房,还有九名执勤警卫因为过度劳累而昏厥,幸运的是,百万人追悼大会还是顺利结束。
我们难以想象毛泽东在那个时代的人民心中,有着怎样的深刻记忆。
毛泽东为何在人民心中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毛泽东近三十余年的革命征程,基本改变了社会的底层结构。
图 | 土地改革
华夏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王朝赖以生存的王朝经济支柱。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还是唯一的经济支柱。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几大主流王朝中,百姓对于土地的掌控力度几乎很小,甚至王朝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对于土地的使用权。
啥意思呢?
在任何一个王朝中,土地的所有权大多只能存在于王朝的初创时期,因为那时候的帝王会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动用一切社会资源,完成土地资源的数据整合,然后分配给底层的穷苦百姓。
所以,生活在王朝初创时期的百姓大多会生活的异常幸福。
因为底层百姓经济来源的稳定,大多又会形成正向的循环,会出现很多的经济盛状。
但是,古代封建王朝因为对于读书人有着一套完善的政治红利,可以给与入仕读书人一定的土地,以及对其所有的土地进行减免赋税。
这样一来,底层百姓种地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而在王朝官僚机构下的士绅官僚却能够享受着完美的读书红利。
一旦王朝到了经济衰退时期,加征土地赋税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这时候,作为底层民众的老百姓你会怎么做呢?
会老老实实地上交赋税吗?
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不会!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地方上的那些士绅官僚有免收赋税的名额啊,咱们可以将土地使用权挂靠到他们的手中,自己再从他们手中租借土地。
如此,便可以完美避税,还能够继续维持自己的生活。
封建王朝时期,土地大多是通过这种流转方式,渐渐让王朝失去了经济来源,而那些地方上的士绅官僚大多赚得金满钵满。
毛泽东一生革命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底层土地逻辑,他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对地方上的大地主动手,从而达到重新分配土地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更加如火如荼地进行,底层百姓也大多分得了土地。
还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华夏大地上的底层百姓已经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战乱。
天下板荡,民生凋敝。
毛泽东改变了这一切战乱的格局,他带领人民走向了一个和平的新时代。
所以,全国八亿人对于毛泽东的离世,有着深入骨髓的悲情。
毛泽东的遗体在转运到“769保密室”的时候,专门两支车队混淆开路,只有一支车队安置着毛泽东的遗体,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毛泽东遗体的万无一失。
这处密室,原为某医院的一处地下手术室,毛泽东遗体被运往此处之后,开始对该处地下室进行环境改造,以便维持长达一年的遗体安置环境。
“769保密室”,即便处于低温条件下的地下室,仍旧需要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对这座地下手术室进行了改造,营造低温、隔氧、密封的环境,毛泽东的遗体被精心放置在一个巨大的钛金属容易中。
除却这些基本的医疗保护,“769保密室”的外增设四道岗哨,所有警卫人员轮班换岗,24小时守护这片神圣且庄严的地方。
毛泽东的遗体最终要受到后人的永久瞻仰,短期保存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后期的长期保存问题却是个很大的问题。
组织特地派了一支由全国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前往越南学习胡志明遗体的保存方式。遗憾的是,中国当时的处境艰难,在东北地区和苏联交恶不久,越南的遗体保存技术又是苏联传授,想要轻而易举的学到这项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越南毕竟受到中国的军事援助,医疗专家抵达越南之后,虽然没有完全学到长期遗体保存技术,但是越南最终将短期技术告诉了中方的医疗专家。
我国医疗专家拿到相关方案之后,马上回国,结合新疆楼兰女尸、湖南马王堆汉墓女尸等遗体保存技术,探索出了属于我国自己的一套长期遗体保存技术。
1977年,5月24日。
毛泽东纪念堂正式落成,三个月后,工作人员制作的水晶棺移入纪念堂。
8月24日,凌晨一点多。
在“769保护室”停留11个月的毛泽东遗体在警卫人员的严密保护下,顺利转入水晶棺,同时将鲜艳的党旗覆盖在了毛泽东的身上。
他曾经光辉的时代领袖,从井冈山起义,这群在那段灾荒年代里追梦的少年,一路长途奔袭,终于在陕北高原上立足。
我们难以想象,一路走来,他们看到了一个何等残破的山河,他们又看到了一个何等凋敝的底层民生?
三十余年的革命征程,他是坚定的创世者,他是优秀的军事家,他是浪漫的诗人。
图 | 毛泽东旧照
对于生和死,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看得很平淡,可能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会觉得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关于死亡,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因为它意味着亲情的真正割离。作为高阶生命体的我们,更能感知到真正面临世间离别时,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开始陡转直下,日常工作上的巨大压力,晚年身体状况的变化,让他越来越感慨岁月的无情。
如果这人世间还有太多让你留恋的美好东西,你一定会觉得死亡对于人来说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那一年的毛泽东,在面对死亡来临的时候,同样是这种心境。
图 | 毛泽东
那一年,身体病重的毛泽东,经常诵读北周诗人庾信晚年所做的一首诗,无奈落泪。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泽东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开始变得不那么坦然,他也更希望留在这人世间,也许想要看看后来新中国的发展,也许还想看看后人的生活~
27年前,天安门城楼上四万万群众在真情欢呼。
27年后,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万群众悲情痛哭。
伟人落幕,红旗飘扬。
曾以萤火之光点通天之亮的少年,真的离我们远去了。
不过,我们也将迎来一个他所期冀的百年大典,而我们有幸,可以成为其中的见证者~
举报/反馈

历史总探长

14.9万获赞 4.4万粉丝
「刀锋历史」,行于刀,止于锋。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