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热播,
诗词已陪伴我们走过了六个春秋。
在这六年里,总有一个人
与我们相约于诗情画意之中,
他就是爱画画,
更爱诗词的康震老师。
在每一期的诗词大会里,
我们都会看到一个重要环节,
那就是康老师的图片线索题。
每当对决进入最关键的
擂主争霸赛环节时,
康老师总会拿出纸笔以诗词作画。
在他的画笔下,
所有诗词名篇都瞬间化作
江流山川、朔漠边塞图景,
为本来凝练于文字中的诗词
增加了异彩纷呈的视觉观感,
也让选手对诗词的理解
有了更多元化的体悟空间。
随着一张张诗画作品的亮相,
赛场里无数激动人心的瞬间
也由此开启。
看康老师现场作画,
也许有人感觉不过寥寥几笔,
但就是这简约几笔背后,
是无数次的反复演练,
才实现了台上举重若轻、
收放自如的沉稳。
相比现场画作的简洁大方,
练习草稿上的一丝不苟,
更能见证康老师
幕后多年的坚持和努力。
然而,为参赛选手现场出题
不光要有对绘画的热爱和功力,
也要对诗词内涵有深入了解。
当康老师走上舞台拿起画笔时,
每一根线条和笔触都要有的放矢,
将诗词中各类线索一一展开。
因此,在绘画过程中,
严谨的思维和逻辑缺一不可。
康老师曾以诗词《出塞》为例,
详细阐述了他作画的整体思路。
在康老师笔下,
“诗情”和“画意”融合为一,
呈现出了超越以往的美学观感,
“康氏图画线索题”也由此成为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至今
最重要的比赛环节。
在赛场内,
众多参赛选手对康老师的画作
无一不“梦寐以求”“心许已久”;
在赛场外,
康老师的绘画过程因既有观赏性、
又极具竞猜挑战性和文化内涵
而广受观众喜爱和追捧。
在他的画中,
我们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轮替;
仰头观望了“天地日月”的博大;
俯身探究了“鸟兽虫鱼”的乐趣;
品味了“琴棋书画”的灵动意蕴;
重温了“弓马骑射”的大漠豪情。
就这样,
康老师用画笔掀起
一股“手绘诗词”热潮,
唤醒了亿万国人的诗心。
虽然伴随着诗词大会的热播,
康老师的画为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但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停止
对诗词的感悟和思考。
在他看来,
诗词从来不只是
案头上的一字一句,
而是古人千百年来对于
爱恨离别、人生荣辱、
家国天下种种际遇感悟
最深沉的情绪表达。
这些感受被凝练成诗词传颂至今,
要想真正感悟这些文字的内涵,
就不能仅诉诸于文字和案头,
而是要走出书斋,
遍访山川湖海寓情天地,
考察历史遗迹钩沉往事。
只有这样,
才能真真正正的读懂古人,
读懂历史,读懂诗词。
诗词本非案头物,
不行千里吟不得。
抱着这样的想法,
康老师开始用双脚丈量山海朔漠,
通过追索古人足迹,
在千里行旅中感受诗词意象。
途中每逢山川胜景,
康老师总要拿起画笔,
用最传统、也是他最热爱的方式
记录看到的一切美好。
风景美好,行旅不易。
为了触及最极致的景色,
将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尽数带回,
康老师一路栉风沐雨,
“不辞辛苦入山林”。
为了记录那些令人沉醉的自然风物,
康老师在高寒缺氧、
晴雨不定的环境中
长途跋涉持续工作,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是他那段旅程最真实的写照。
行路难?行路难。
然而,在康老师看来,
若不能将这些美好尽收笔下,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于是,
当康老师踏上庐山,
他用画笔记录它的奇绝壮美。
当康老师登临黄鹤楼,
他用画笔记录它的万古气韵。
当康老师行至剑门关,
他用画笔记录它的壁立千仞。
在康老师的笔下,
移景入画、移画入诗、
诗入人心的精彩过程
被一步步铺陈展开,
恍若置身一场视觉的盛宴。
就这样,
康老师一路走,一路画,
用手中画笔勾勒盛世美景,
将千里山河豪情融入画意,
把纸上心头那些美的历程
带回诗词大会现场,
向所有人奉上了一场
眼里心里和梦里的感动和沉醉。
他的画笔晕染了诗词韵味,
让诗词装点每个国人心中之美。
有人说,
不爱画画的大学教授不是好嘉宾。
走一处画一处的康老师,
也将继续他的诗画之路,
将万水千山化作心中百里画廊,
绘就笔下一抹墨色,
伴随着悠扬古风诗韵,
一画入神思,
一声入人心。
举报/反馈

潇龙爱诗词与朗读

1.5万获赞 888粉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