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上期我们为你带来了《源自光绪九年 : 茶灯舞来,万福平安!》莲花茶灯舞的介绍。今天带您去看看萍乡的另一个非遗之美《芦溪古城独角缩龙》
灯彩是萍乡的一大民俗特色,清道光年间萍乡文人彭铨在其诗集《云锦集》中收录了一首《元夕与客观灯》:“何处纷纷鼓笛来,偶携佳客共徘徊。车驰马逐灯方闹,儿女嗔人夜不回。”由此可见,萍乡民间灯彩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萍乡的诸多民间彩灯中,芦溪古城缩龙独树一帜,堪称“萍乡一绝”。
芦溪古城独角缩龙在萍乡芦溪历史悠久。萍乡建县,县治便设立在芦溪古岗(现芦溪镇古城村),历时352年,是萍乡最古老的县城,因而芦溪素有“萍乡古城”之称。勤劳的人民孕育了芦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芦溪灯彩艺术的种类较多,如鱼灯、狮灯、牛灯、茶花灯、中秋烧瓦塔、板凳龙等,其中以缩龙最为出名。芦溪缩龙起源于芦溪镇古城村,相传为家住芦溪镇新田村严家冲的明代宰相严嵩之远房族人从北京按图索骥而来。因严家冲严氏家族势单力薄,无力发起缩龙表演,遂联合古城村民一道行事。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严氏无后裔,这条缩龙就保留在古城了。传说,这条缩龙能扶正祛邪,召之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确保一方兴旺发达。
此缩龙的特点是:一是形体庞大,威武雄壮。龙身长约30米,身围直径0.5米,龙头重达30公斤,制一片缩龙要用500公斤竹木等材料。二是形状逼真,造型独特,在各类灯彩日益发展的今天,芦溪古城缩龙以其“独角龙”为全国罕见。
三是表演雄壮恢弘,声势浩大。由于龙身大而长,完成一次缩龙表演约需要150人,约40个牌灯手,50个鼓乐手,执龙表演的约60人在锣鼓、唢呐、鞭炮的壮威声中,牌灯手开道,执龙者边走边舞,并不时地施放地铳,响天动地,近10只通红的小鱼灯在黄色的缩龙前后左右上窜下跳,绵延百余米。
缩龙表演分为金龙闹海(大之图)、盘龙绕柱(绕屋柱)、真龙报春(闹新年)、神龙归位(团龙)等10余个小节。最绝的表演是“团龙”,偌大的一条龙,数十个执龙的人层层叠叠如宝塔盘旋而上,龙头居其顶端,左顾右盼,颔首致意,意气风发,龙尾在龙头前舒展舞动,得意之状可掬。远望灯光灿若星海,而一龙昂首浮于星海之上,其景甚为壮观。
1991年8月法中友好协会会长古莱姆一行9人组成的法国友好代表团,1992年2月法国东方郭安博物馆馆长班巴诺一行4人组成的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先后对古城缩龙进行考察和观看表演,对此赞叹不已。
中央美院教授、国家剪纸协会主席靳之林陪同国外友人前来芦溪考察论证,称该龙乃融鳄、蛇、鱼、犀牛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象,属河姆渡图腾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芦溪缩龙的传统艺术收集在《民间艺术大辞典》一书之中。芦溪缩龙既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品,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节目。近几年,该县已发展10余支缩龙队伍,并有少儿、女子舞龙队。芦溪缩龙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欢庆节日、开业庆典的吉祥物和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本文综合《绽放的民间文化》等编辑发布。宣传萍乡文化,不谋商业利益
作者/来源:昭萍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

西部文明播报

1.2亿获赞 67.7万粉丝
专注文明,弘扬文明。
陕西菁选调生活文化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