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上期我们为你带来了《傩魂神韵 民俗瑰宝》上栗傩舞的介绍。今天带您去看看萍乡的另一个非遗之美《上栗皮影戏》!
速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用牛皮纸或者鱼皮纸做成,头和身体分开操作。有着湘赣边界独特风格的上栗皮影戏始于唐代,盛行于清代,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
上栗皮影戏是活跃在萍乡上栗及周边地市县的传统民间艺术,以上栗县上栗镇、金山镇、赤山镇 、湘东区东桥镇 等地的最为有名。
上栗皮影戏最早在元朝就有皮影戏的演出。清乾隆年间开始逐步形成“两旦一花面”的采茶戏,“三角班”开始在乡间演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6年),湘剧在萍乡上栗镇,旋即又在城区凤凰池、宣风瑞公祠开办科班,进行演出。
上栗风俗习惯,初二起到十五日,皮影戏到各地居民聚集区演出,民间艺人登门“打春”“赞土地”,亲友邻里互请“春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栗的皮影戏班有很多家。比较著名的南有肖家班,北有陈家班等。
《萍乡市文化艺术志》和《上栗县志》均饭”有记载。上栗皮影戏是四个男人一台戏。表演皮影戏需要搭起一个戏台,距离地面有2米多高,戏班成员有条不紊地扎好台架,放在四张桌子拼成的台子上,再围上幔子。
点上一盏清油灯,调试出最好的光影效果后,演出才能正式开始。
随着音乐的节奏,幕布上出现了一个个人影。角色的一举 手、一投足,都因为艺人们情深意切的唱白而变得更加生动。由于受湘文化的影响,这一民间艺术不仅以上栗小调丰富戏中角色为基础,而且融入了湘剧花鼓戏的演唱素材。可以说,上栗皮影戏是湘赣边界民间艺术里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皮影艺人制作皮影时,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进行刻制,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分头、身两部分,头身分离,根据剧中人物需要而临时组合。头部有盔帽,也是临时组合。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上油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
上栗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上栗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上栗皮影戏是舞台戏曲的前身,拥有丰富的剧目,有神仙道化戏、历史演义戏、民俗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等,因此也就使得皮影的艺术造型更为丰富多彩。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从上栗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上栗皮影戏的传统曲目有《王氏教女》、《七姐下凡》、《仁贵征东》、《封神榜全集》等。2011年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些传统剧目不但能表现人物,而且以皮影戏独有的特技,表演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逸变幻。上演时锣鼓齐鸣,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非常热闹。有时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出来民。特别是神话剧更具有非凡的魅力。
然而,在当今影视娱乐业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下,作为古老民间艺术的上栗皮影戏市场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随之走向冷落,尽管如此但上栗皮影戏至今尚有传承人。2011年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综合《绽放的民间文化》编辑发布。宣传萍乡文化,不谋商业利益
举报/反馈

禅意杨岐山

2252获赞 296粉丝
心中有山 禅在心中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