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城的各种地名也是很有乐趣的,有用数字命名的,有用门命名的,有用坟命名的,也有用营命名的,还有用里命名的。不同的命名规则,体现了当时该地所处环境作用的不同,这些对于研究北京城的历史都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说一下管庄、黑庄户、红庙这几个北京地名的历史渊源。
管庄:
普遍认为“管庄”曾叫“关庄”。相传明代时曾在京城外的一些交通要道上设置收取关税的卡子,称“关闸”,旧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进出京城时的车辆都要经过“关闸”,交了银子才能通过。在管庄一代就设有一个关闸,后来在关闸附近形成村落称“关庄”,后谐音为“管庄”。
黑庄户:
黑庄户村成村于清代,原名“黑庄窝”。1950年代,改名为黑庄户村。史料中查不到“黑庄窝”名字的由来,但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分析,当时来自京畿附近的难民,在这里自发聚集形成的村落,故称其为“黑庄窝”,意思就是非正式行政区域。
红庙:
红庙所在的村子称红庙村。据民国时调查,此庙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私建。占地四亩三分,有房屋四十五间,附属耕地二十二亩五分。有大小泥像四十位,小铜像十四尊,小木像八尊。北京的关帝庙多称红庙。此庙当亦是关帝庙。五十年代,北京劳动学院在此建校,即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教区),后将此庙拆除。经贸大学大门内的数株柏树,或是红庙旧迹。据说这里有著名的红庙摔跤场,当年著名跤手在此以蛟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