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宝哥哥冲浪时看到这样一则有趣的“冷知识”:
#据说清朝龙袍上的龙纹是按照每个帝王脸型画的?
雍正、乾隆、道光帝王像
乍一看,从雍正到道光,帝王像的气势确实大不如前,连龙袍上的龙纹也变得越来越“儿戏”。
这难道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好像并没有科学依据”的冷知识?
抛开“龙脸是不是帝王脸”这一点不谈,宝哥哥有一点可以肯定,艺术和政治是息息相关的。
应用到这则冷知识上可理解为,如果你想了解清代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不妨从清代龙袍上龙纹入手,毕竟所有的纹饰的变化是和当朝者审美情绪、国力都有极大的关连
龙稳则江山稳
一件清代龙袍上,龙纹种类有很多,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其中应用相对普遍的要数坐姿龙纹,按照龙的行动状态,坐姿龙纹又可以分为坐姿正龙和坐姿行龙。
所谓坐姿正龙,即龙头平视前方,躯干盘踞身后,整体要呈现出一种威严的仪态,正龙纹象征江山稳固。
另一种坐姿行龙,龙头以侧面示人,相对正龙而言比较活泼,因为很像是游动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游龙”,寓意臣民忠谨。
坐姿行龙
国强即龙强
龙纹袍服的皇家专属地位,在元代得以确立,彼时的龙袍也只是泛指以龙纹为主的袍服,并不像后来清代发展出那么多繁复的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像(局部)
#早期·继承元明
清代早期,龙袍延续元明的形制,只要大部分纹样是龙纹就属于龙袍。
清代早期龙袍并没有严格形制
龙袍真正得到完善是在康熙-乾隆年间,从龙纹的细微变化里,我们可以发现大清由盛转衰的蛛丝马迹。
#中期·变壮变强
清代进入康乾盛世,综合国力增强,举国上下自内而外显现出大国自信心。
雍正时期的突出表现是,龙袍的龙纹与前朝相比更立体,身躯细长、龙鳞缜密。
《雍正读书像》中的龙纹
进入乾隆年间,龙纹体态异常突出,整体丰满健硕许多,头凹凸不平且有明显的点状阴影,龙纹清晰,但缺乏一种张力。
乾隆龙纹早期VS晚期
#晚期·继承元明
清代龙袍龙纹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从咸丰帝开始的。
咸丰帝像
衰败的大环境下没有一条龙可以幸免,这时的龙缺乏生气、衰老无力,龙角、毛发都变得粗短,线条显得孱弱无力,细节刻画也趋于敷衍
咸丰时期龙纹
最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龙的眉眼之间的气势。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看懂一条龙。
清早期龙纹的龙眼变得异常突兀,俗称“灯泡眼” ,龙眼大而圆,且向外凸出;中后期眼睛又逐渐变小,民间对这一时期的龙眼有“绿豆眼”的戏称。
龙眉造型的演变
晚期时,龙眼又开始变大,尤其眼黑直径迅速增加,显得深色暗淡。
除了眼球外,眉毛向下的尖角越来越细密而整齐,到光绪时期,龙眉变得像梳子齿一样整齐排列在眼睛上方,造型越来越形式化,缺乏立体感。
这条龙袍上的龙,其眉眼间整体变化趋势是黑眼球逐渐向下移动,表现出低眉俯视的神态,龙纹也完全失去早期龙的遒劲和活力,变得臃肿和呆滞。
我是谁?
我在哪?
我在干什么?
影视作品中的龙袍龙纹
与元代龙纹的灵活宏大、明代龙纹的粗壮有力相比,清代晚期龙袍上的龙纹形象更为臃肿,也更为怪诞。
此外,回顾龙纹的整体变化可以明显看出,龙纹经历了由大到小的过程,早期的龙纹在龙袍上所占比例较大,晚期龙纹占比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龙纹数量却越变越多。
从元到清,龙纹占比逐渐减小
为什么清朝格外偏爱龙纹满布的龙袍呢?因为清朝统治者误以为龙纹越多,就越能抓住人心。
龙变则国变
据《尚书》记载,龙出现在服装上是舜帝的安排。
舜帝提出把12种图案——史称“十二章纹”,制作在帝王所穿的冕服之上。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权“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 八方囿照临之内”。
十二章纹
其中,龙在十二章纹中排第五,前面还有日、月、星、山四种图形。
龙出现在第五的地位,即表明胜任帝王需具备善于变化、兴风致雨的能力,同样也是对继任帝王提出了要求。
最迟到周朝建立,冕服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那时天子和公爵都可以穿龙纹,区别在于天子用升龙纹,公爵用降龙纹,以体现等级的差别。
升龙纹、降龙纹,就是头部在上或在下,呈升起或下降的龙纹
此时的龙纹还不是皇家御用,衣服上的龙纹也不是为了宣告穿着者的血统,只是作为美德和能力的符号。
前面我们提到过,龙纹的皇家专属地位是在元代确立的,从目前美国大都会所藏的缂丝作品中可以看出,元文宗身上龙袍的龙纹非常大。
(对,元代皇帝不是只穿蒙古服,他们也穿龙袍的。)
元代缂丝中的元文宗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
之所以把龙纹吸纳到龙袍上来,是游牧民族为了巩固其统治,因而选中了百姓心中最神秘、最权威、且熟悉的龙纹,从某种程度上说,元代极度夸张的龙纹,可用于震慑人心,是一种政治策略。
元之后的明朝,因为宣告自己继承的是中华正统,所以仍想保留十二章纹,所以明代龙袍上还能看到另外十一个章纹。
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复制品
到了清朝,十二章纹被彻底放弃,龙袍的龙纹一家独大,其他章纹埋没其中,彻底变成了陪衬。毫不夸张地说,一般人如果拿到一件清代龙袍,不在专业人士帮助下,是很难找到另外十一个章纹的。
清乾隆 黄色云龙妆花纱袷龙袍 故宫博物
在对龙图腾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龙纹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升龙、降龙、正龙、团龙、立龙、行龙,还有二龙戏珠,等等。现存的一件清代皇后的朝褂上面就有78条龙,看上去简直眼花缭乱。
“皇帝御冬朝服,色用明黄……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要(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清朝通志》
正是由于元明清三代对龙纹的“提携”,导致皇族霸占了整个民族的图腾,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必然导致其政权日益脱离百姓。
龙袍彻底取代了冕服,使得原本只是美德加持的龙纹变为震慑人心的工具,单从对待龙袍的心态来看,物极必反,当龙纹满布时,帝制也就到了该灭亡的时候。
龙纹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沧海桑田。
举报/反馈

宝库

1.1万获赞 1310粉丝
这里有你要的艺术宝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