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军队中有两霸:一是许世友,另一个就是韩先楚。
在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率领3纵奇袭威远堡,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让他赢得了“旋风司令”的美名。这场奇袭威远堡战役,后来成了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远程奔袭战例的必讲课。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被称为“旋风部队”,韩先楚是第一任军长。就像《亮剑》中提到,首任军事长官将赋予这支部队灵魂。
1947年9月,国民党新6军主力调往锦州。53军为了维护中长铁路的交通联系,釆取了分兵把口、机动防御的部署,沈阳、四平之间的国民党兵力空虚,东北民主联军抓住时机发起秋季攻势。作战不图抢占多少地盘,而在于大量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3纵的任务就是消灭国民党116师。
一、奔袭计划过于大胆,几乎无人同意
国民党116师师部在威远堡,将兵力分成3部分放在前沿,拱卫师部,后方与30师和130师相邻,呈现出便于彼此策应、互相增援的鼎足之势。
政委罗舜初主张从边上向里打,首先打西丰,得手后再向纵深扩大战果。
司令员韩先楚则认为这样按步推进可能只消灭敌人1个团,容易放跑116师。他提出直接攻打敌人心脏地带威远堡,采取“掏心”战术——“舍近求远”远距离奔袭威远堡,直捣敌116师师部,调动其3个团出援,在半路伏击歼灭援敌,吃掉敌整个师。
但这个方案实在有些大胆。
一是部队要长距离奔袭,穿插到敌人防线内部,一旦被发现就可能遭到阻截围攻。
二是即使插进去,如果战事焦灼被116师缠住,国民党援军到来,部队很难安然撤出。
两人几次沟通研究,意见很难达成一致,就召开了党委扩大会,集体表决。韩先楚刚到3纵1个多月,而政委罗舜初则是带领山东八路军来到东北后和其他部队组建起了3纵,所以罗舜初在3纵拥有极高的威信。大部分与会者赞同政委的方案,稳妥谨慎,取胜的把握更大,韩司令的计划太冒险了。若是换成别人,刚到一个新的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放弃自己的主张,但韩先楚却坚持自己的看法。他愤怒地对其他纵队首长说:“先打西丰,守军是步兵团,战斗力比较强,又有坚固的工事,打这样的攻坚战,我们伤亡肯定会很大,即便是打下来,歼灭的敌人也不过是两个营而已。可如果奇袭威远堡,打的是敌人的师部,敌人在后方防御工事简陋,比较容易打,打敌人的师部,其他团就肯定要来增援,我们就可以在野外打他们的伏击,在野战中我军具有绝对优势,肯定伤亡不大,并且能够歼灭敌人一个整师”。但对于韩先楚的作战计划,罗舜初坚决反对,两个人相持不下,后来火药味儿越来越浓,韩先楚和罗舜初都拍了桌子。最后,只能把两个方案上报南前指和东总,请上级定夺。林彪的回电,只有短短六个字:按先楚意见办。
二、星夜兼程,冒雨强行军,作战出其不意
战前,韩先楚带领各部指挥员一面反复研究地形和敌情,以及敌可能的行动方向,一面命令部队强化战斗精神,做好强行军的充分准备。3纵有3个师,由7师担任主攻,远距离奔袭威远堡,歼灭守敌及其师部。9师配合7师行动,绕至116师西南侧,断敌退路,同时阻击开原之敌增援。8师负责监视、阻击116师前沿3个团的回撤救援,并以主力围歼郜家店守敌。
部队于9月29日下午出发,次日拂晓到达之前进至威远堡以东80余里的凉水泉子地区隐蔽集结。为了不被国民党军发现,我军需要避开大路和村庄,专捡人迹罕至的小路走,施行严格的灯火管制,沿途严密封锁消息。
正常白天在公路上步行前进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急行军一般6-7公里,2小时一次小休息,4小时一次大休息。当时,3纵的官兵背着武器装备,冒着雨一夜强行军80公里,可以说不吃不喝不休息。途中曾经遭遇国民党军一个连,侦察营使用轻武器全歼敌人,没有漏网一兵一卒。
但由于8师在西丰以东5公里的钓鱼台集结时被国民党军察觉,东总决定把作战时间提前1天,于30日9时30分命令各师立即出发,奔袭预定作战目标。部队连夜到达集结地域后根本没来得及休息,又一次进入强行军状态。尤其9师,需要绕道威远堡西侧,行军路程超过了120公里。所以当10月1日拂晓,3纵靠近威远堡时,国民党116师正在出早操,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大难临头。此战全歼国民党军116师,生擒师长刘润川。战后,被俘的刘润川讲到:“从战术眼光看,你们可能打西丰,最厉害可能打头营子(郜家店),没想到你们竟打到师部威远堡来了。”
三、经典战例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威远堡战役的经典毋容置疑,但许多影视作品对这一战的描述有很多美化的成分,那么我们来看看它背后的实际情况。
1.奇袭威远堡是东总作战计划的一部分,并不是韩司令的天才构想。
奔袭威远堡,本来是林彪的命令。根据阵中日记,林彪发布的秋季攻势命令中非常明确地规定“作战方针是以轻装奔袭手段,分兵同时包围各处分散之敌,使敌不能集中”,对韩先楚的三纵,则直接命令“三纵应以奔袭和渗透手段,分兵包围西丰、头营子、威远堡、孤榆树”,9月26日十八时进一步命令“应以较大兵力控制威远堡附近,先攻威远堡,后攻西丰”。当时,国民党东北最高将领由杜聿明换成了蒋介石的干女婿参谋总长陈诚。他上任就提出了确保北宁路,打通锦城线,保护入海口的作战方案。将部队逐步南调,集中防守主要城市。国民党新6军主力调往锦州,中长铁路四平至铁岭段兵力空虚,我军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国军逃跑,抓住将其消灭。韩先楚执行林彪奔袭威远堡的命令是天经地义的事。
2.作战会上的争执不是简单的意见分歧,是众多因素的分析考量
国民党116师隶属国民党第53军,是张学良东北军仅存的一点老底子,抗战时被定为远征军甲种军,到越南作战过,日本投降后回国到河北保定打内战,刚调到东北不久,作战意志很强。
他们不光是据守西丰、头营子、威远堡和孤榆树这四个据点,在西丰、头营子和威远堡东西一条线上,孤榆树、莲花街和威远堡南北一条线上,都分布着驻守部队,相互驰援非常迅捷。威远堡再往西南约20多公里就是开原,往西北20来公里是昌图县城,都有国民党部队。
因此,政委罗舜初首先考虑的就是打援问题。其他纵队都是包围1个团,只有3纵的任务是包围1个师,因此,按照东总的命令,以2个师突袭威远堡,1个师包围其他3个据点,同时还要负责打援,兵力上明显不足。
韩先楚选择直插威远堡虽然冒险,但收益巨大,也是执行林彪的命令。还有一个原因,1946年四平保卫战期间,3纵就是负责在威远堡伏击廖耀湘增援四平的部队。结果廖耀湘只用了1个团就突破防御阵地,直接造成了四平保卫战的失败。虽然当时的指挥官不是韩先楚,但对于3纵来说,威远堡就是3纵一段最屈辱的记忆。韩先楚作为刚到任的军事主官,在这里需要一场痛快的大胜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同时,他也考虑到,既然上级让我们同时包围敌人,就会考虑打援的问题。
罗舜初反对韩先楚的理由很充分,两个师直插敌内部,远距离奔袭,道路不便,太容易被包围。1纵、6纵的任务是策应各方,万一各方都需要,派不出为我们打援的兵力怎么办?我们要考虑自己应对开原和昌图的援军,实在太冒险。上报东总后,林彪也考虑了这个问题,先后3次来电报,重新调整了部署,孤榆树那一个团的敌人划归1纵包围与消灭,同时1纵负责阻击昌图和四平方向国民党的援军。这样,3纵才没有了后顾之忧,奇袭威远堡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奔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战前的担忧都成现实
林彪考虑问题很细,觉得8师的集结出发地域离西丰近了,容易走漏消息,就电报提醒3纵注意。结果3纵8师出发不久,就被敌人发现了,暴露了我军的意图。林彪果断决定,作战时间提前一天,全线开展奔袭和追击。战后,林彪向各纵队和各师发通报,批评了3纵8师,由于发地距敌过近,进入时间过早,停留时间过长这三个缺点,而过早暴露我军企图。
当我军对威远堡发起攻击时,四平的敌人不出意料地乘坐七八十辆汽车南下增援,在昌图以北遭到1纵的阻击,双方发生激战,直到3纵把威远堡的敌人全部歼灭,敌人的援军也没能突破1纵的防线。如果没有1纵的阻击,战斗结果还不得而知。
我军刚刚进行了忆苦和土改教育,部队士气旺盛,远程奔袭打的国民党军措手不及,但战斗依然艰苦,持续了30多小时。
虽然后来的宣传对韩司令指挥的这场战役加以美化,但奇袭威远堡仍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成功战例之一,韩先楚获得了“旋风司令”的美名,3纵(40集团军)因行动迅速、屡出奇兵、攻无不克,被称为“旋风部队”。威远堡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开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摧毁了中长铁路东侧国民党军防御体系,控制了长春至沈阳之间的铁路线,打通了东满解放区和西满解放区之间的联系,迫使国民党军龟缩在中长铁路干线的沿线城市里,陷入孤立被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