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绎史》卷九引《尚书大传》,《荀子》、《说苑》也都记载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孔子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对他说:“我们讲论仁义之道,就是要让天下人学习。凡是到这里来学习的人,我都欢迎。所以,这里显得有点杂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教无类”,即教育不分对象。孔子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给他送上一点微薄的学费,他都能接纳作为自己的弟子。在孔子门弟子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也有“居陋巷”的颜回,“贱人”之子子张,父亲种瓜的曾参。他不嫌弃无文化的“鄙夫”,不拒绝“难与言”的童子。在年龄上有比他小四岁的秦商,小六岁的曾点、颜路,也有小五十四岁的孙公龙。在地域上,鲁国固然多一些,也有卫国的子贡,陈国的子张,宋国的司马牛、齐国的梁鳣,晋国的卜商,蔡国的漆雕开,还有南方吴国的言偃等。在德行上,有颜回、闵子骞那样德行高超的人,也有坐过牢但“非其罪”的公冶长。在性格上,有欲望过多的申枨,愚笨的高柴,迟钝的曾参,偏激的颛孙师,鲁莽的仲由等。他对不同情况的弟子施以不同程度及方法的教育(因材施教),经常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促进弟子们独立思想更深入地理解问题。这样一来,使学风下移,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当时距离孔子教学最近的鲁国西南门,叫“归德门”,就是取许多人来向孔子就学、归德,“归德者如流水”的意思。今此门尚存。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但有一生教学经验中总结出大量的教育理论,其“有教无类”这种办教育的观念,更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在当时打破了“学在官府”,少数人垄断教育的状态,使学风下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日后,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指出一条正确的可行之路。2500多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孔子教育奖”,对各国从事平民教育、基层教育的人进行表彰,就是依照“有教无类”的精神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