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两会期间,就有委员代表提出了警惕当前影视作品过度追捧“小鲜肉”,失去了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更有之前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的女性化”提案,称应注重“阳刚之气”培养,凡此种种,无不引爆舆论,引发网友热议。为何现在有人认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一种需要“纠正”的倾向?又因何而起这么“迫切”需要加强“阳刚之气”的培养?
想要解答上述的问题,首先就很有必要厘清什么是“阳刚之气”?其实,不同的人对“阳刚之气”这一词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很难用下定义的方式去阐释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的人认为阳刚之气就是要求男性长相威猛高大,最好是个“硬汉”形象,而不是荧屏上涂口红抹胭脂的所谓“小鲜肉”形象。但有人却觉得前者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定义过于片面,狭窄,阳刚之气不仅是外表的阳刚,内心的坚毅,刚强,有责任心,善良也是阳刚之气的显现,或者可以说,内心的阳刚更甚于外表的威武。
这两种对阳刚之气相异的看法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对男性形象的典型代表的争论,即哪样的男性形象是具有阳刚之气的?哪样的男性形象是值得推崇的?有人认可威猛高大的硬汉,肌肉男,有阳刚之气;不认可,排斥具有“阴柔”形象的“小鲜肉”,花美男,没有阳刚之气。有人则觉得不论是小鲜肉还是硬汉,都是一种独特,无法代替的男性形象,这两种形象都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没有谁更典型一说,也没有必要过度的捧一踩一。自然,形象没办法看出是否有阳刚之气,内在的修养,实际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
其实在当今社会,男性的形象自然是多元化的,这本没有必要去标榜,塑造所有男性都应“看齐”的一个固定形象。对于前者的看法,形象其实跟阳刚之气并无过多联系,但他们的观点也没有必要过度苛责,与其说他们好像是在批判“小鲜肉”,担心部分男性阳刚之气的缺失;不如说他们是在担忧当今荧屏上过度充斥的小鲜肉大行其道,是否会让部分青少年去过分追捧,模仿他们?是否让青少年忘记男性的多元化形象?是否在部分青少年心中,“小鲜肉”就是所有男性的唯一代表?
至于为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而提出要加强男性阳刚之气的培育,则又是对阳刚之气的误解。在这里,好像女性化成为了什么贬义词,居然要到了防止的地步。这恐怕和传统上社会加诸在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性别偏见有关。就比如说,男性就要坚强勇敢,不能随便流泪,不能化妆,外表要威猛不要弱不禁风,要在外打拼求事业;女性就应该安静,细腻,不要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像个假小子一样,女人就应该在家里带孩子等等。
在这样的性别偏见的指导,男性要只能成为这样的形象,就必须有阳刚之气,女性成为这样的形象就没必要有阳刚之气,按照这样的逻辑,女性形象自然就成为了男性阳刚之气的对立面,就要防止男性女性化,防止阳刚之气的丢失。可这样看来,却有点好笑,难道只要男性符合固有刻板的男性形象,就有了阳刚之气?只要形象有,也不用考虑行为,修养,这样的“阳刚之气”也未免太好培育吧。
其实,哪有什么固定的男性形象,女性形象;更不必说什么所谓的男性化,女性化,真的要放下性别刻板印象,真正的阳刚之气就从不分男女!阳刚之气不是男性的专有品,每一个坚毅,勇敢,正直的男性女性都有阳刚之气!不能简单的凭一个人的性别或是外在形象就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阳刚之气,给他人贴上是否阳刚的标签。阳刚之气重在精神内核,一个人哪怕外表看起来有些“阴柔”,只要他/她在精神层面上是坚定的,有担当的,肯为国家,社会,个人承担责任;独立,勇敢,这个人就有了阳刚之气。
愿每一位内心坚定,勇敢拼搏,善良正直的河大人永远都阳刚十足!
END
文案|向阳
排版|向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