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有不少高干家庭父子齐上阵,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让人热血沸腾的壮丽诗篇。
在1984年上映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中,就有一对令人敬佩的父子兵。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记得剧中的一个小人物-“小北京”。
他的父亲“雷军长”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对不正之风“摔军帽”、拍桌子的老军人。
谢晋导演给广大观众留了个悬念,直到“小北京”光荣牺牲之后,剧情才公开了“小北京”与“雷军长”的父子关系。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改编自军旅作家李存葆的小说。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影片的时代感、真实感,在获得军方特许的前提下,谢晋导演带领剧组来到了真实的中越战场取景拍摄。
解放军部队抽调多兵种参加了电影的拍摄工作,除了步兵,还有炮兵、坦克兵、工程兵、航空兵等。
影片中的大量战斗场景高度还原了战场实况,部分片段甚至像极了纪录片。
迄今为止,《高山下的花环》仍然是同类题材中最经典的一部影片。
由于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影片一经上映,很快就风靡全国。
在塑造“小北京”和“雷军长”人物形象时,李存葆参考借鉴了许多真实人物的事迹。
“小北京”-张力 “小北京”的原型人物主要借鉴自张力烈士,他是解放军第54军160师张志信师长的儿子。
张力是张志信的独生子。张志信30岁那年喜得贵子,自然宠爱有加。
不过,军人自有独特的“宠爱”逻辑,张力长大成人之后,张志信就把他送到了自己的老部队当兵。
张力去部队前,张志信给老部队的战友打去电话,再三嘱咐:“不要对他有任何照顾,我只有一个要求-往狠了练他!怎么狠就怎么练!”
对张力,张志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别给你老子丢脸。”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张力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入伍不久,张力就成为了全师的训练标兵。
1979年2月23日,张志信率160师进入广西前线参战,他的独生子张力也在开往前线的队伍中。
因为忙于备战,张志信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见过儿子了。
2月27日,160师李兆贵政委突然得到消息:在进攻高平的战斗中,478团特务连侦察排在267高地侦察敌情时与越军不期而遇。
在猝不及防的战斗中,副班长张力身负重伤,伤势严重。
因为无法实施有效抢救,更来不及送回后方抢救,时年22岁的张力终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对越自卫反击战老照片 李兆贵政委得知,张力临终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请你们转告我父亲,他儿子没有给他丢脸,劝他不要伤心,照顾好我妈。”
“我父亲是160师师长张志信。”说完这句话,张力就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直到此时,同班的战友才知道他们的副班长竟然是张志信师长的儿子……
李兆贵政委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个时候,作为政治委员,他必须冷静、冷静、再冷静。
李兆贵政委见过张力,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伙子,他更知道,张力是他父亲的“心头肉”。
在李兆贵政委印象里,但凡提及张力,张志信从来都是笑容满面,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得意,也有不加掩饰的自豪。
李兆贵政委知道,对于张志信师长来说,儿子的牺牲将是对他的沉着打击,而160师正处在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
“不能让这个消息干扰师长!”李兆贵政委咬着牙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隐瞒这个消息。
他立即把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员召集到一起,严肃地宣布了一条纪律:“如果谁向张师长泄漏了这条消息,军法论处!”
然而,张志信还是敏感地觉察到了些许异样。
在张志信师长一再催问下,李兆贵政委只能说出了实情。
老照片 张志信(右) 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张志信一时呆住了。
足足过了三分钟,张志信这才回过神来。
他极力控制着悲伤,喃喃自语道:“有战争就会有牺牲,那么多好孩子牺牲在战场上,张力只是其中之一,为国捐躯,他死得其所。”
在此之后,张志信重新回到指挥位置,他将丧子之痛深埋在心底,镇定地指挥全师,出色地完成了接下来的战斗任务。
由于条件有限,张力的遗体只能就地火化,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将他的部分骨灰带了回来,交到了张志信师长的手中。
战后,张志信师长不得不将儿子牺牲的消息告诉了老伴。
英雄的母亲伤心欲绝,张志信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双眼通红,却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缓了半天,张志信对老伴说:“战争就是这样的,党和人民把那么多优秀儿女交给我,我要为他们负责。”
“我们的儿子是好样的,我们应该感到骄傲!”
张力烈士后来被追授二等功,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广西靖西的烈士陵园。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那场教训“白眼狼”的战争中,还有不少张志信这样的父亲,他们义无反顾地与儿女共赴战场。
比如,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江燮元、广州军区第41军军长张序登,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高级指挥员,他们指挥的千军万马中就有他们的子侄;
再比如,因为临时换将,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痛失了指挥这次自卫还击作战的机会。
但是,他将一子一女和怀孕的儿媳送上了前线,将军这样说:“我不能参战,但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此愿可遂,此志可明了!”
2009年3月,张志信带着老伴来到靖西烈士陵园,为他们长眠于此的爱子扫墓。
此时的张志信已经身患重病。
在这里,张志信夫妇遇见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出《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幅画面:
烈士陵园里,满头白发的“雷军长”神情凝重,黯然伤神。
他紧握着另一位烈士母亲的双手,与她互道珍重,这位母亲的儿子叫“梁三喜”……
4年后,张志信与世长辞,终于在天国与他心爱的儿子团聚。
“没有给爸爸丢脸” 让我们感谢谢晋导演,是他让我们认识了“雷军长”、“小北京”。
我们更应该记住张力、张志信这对“父子兵”,记住所有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愿烈士们安息,愿后人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