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共享际创始人兼董事长、鸿坤集团高级合伙人、万科集团外部合伙人。优客工场作为中国共享办公市场的头部企业,在空间内容填充与运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观建筑设计成立后不久,毛大庆就入股了大观,成为了申江海的合伙人。自此,在毛大庆的支持下,申江海展开了他的城市更新的长线主义。
世界总是需要有灵魂的建筑
建筑师,是我最不陌生的行业。因为从小就是跟着当建筑师的外公长大。后来自已也成了一名不称职的建筑师。过去这三十年里的工作经历一直与城市与房子有关,从而接触了太多建筑师同行。在我成长历程的记忆中,建筑师曾经是个让女孩子们认为非常“帅”的称谓。
一、我眼中的建筑师风格
在我看来,建筑师(Architect)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程师派,大概就是做标准化的建筑,人们在每一座城市中见到的那些似曾相识或者辨识度非常低的建筑,大概都出此这类建筑师之手。我不能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毕竟建筑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约束太多,不可能像艺术家那样随心所欲,甲方的要求、甲方的审美、五花八门规范的限制、成本的考量、施工进度的考量………都要加入到建筑师的设计过程中。在这些反设计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下,能将一栋建筑设计到及格的水平,也已经是不易了。
当然,还有一类建筑师,我视之为艺术创作者。他们设计建筑的初衷或目标都是成为文化的精华,表达一种自我对城市、对生活的热情与态度。当我们置身于这类建筑前,仿佛时间可以凝固,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砖瓦钢筋水泥,而是灵魂渗透出来的光辉。
这就是建筑艺术之于人类的最大魅力所在,真正有灵魂的建筑,一定会带给观者、进入者、使用者时刻迸发出来的快感与灵感,更有难以言表的吸引力与融合力。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这类建筑的始作俑者,必须要有绝大的勇气与果敢,并善于将商业的本质包裹于建筑的艺术之内,不着痕迹,这就是高级的建筑艺术。
二、城市更新的建筑美学
我一直特别向往以建筑师的身份终结自己人生的定义。但是经过这二十余年,我越来越不抱希望,也越来越敬谓于这个称谓,只希望还能保留一双可以有独特审视“美好”能力的眼睛。
大观建筑设计是优客工场的生态公司,我也是江海在万科时期的老战友。我们不约而同在同一年选择了创业。虽然貌似我做了运营方面的尝试,他坚持在设计领域耕耘,但是不约而同地都把眼光落在了“城市更新”。我从十多年前开始观察日本、香港的城市建设与变化,他们已经进入到熟练的城市更新循环中很多年,而我们才刚刚开始讨论,开发者和房地产的传统巨大惯性还让行业从业的人们沉浸在土地开发和新建的习惯思维里。也许先走出一步的人会面临重重艰难,但是如果基本的方向是必然趋势,那么所有的尝试就一定存在价值。
这些,也许都是我们出发的初心吧。
这些年来,中国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从面积到容积、从整体布局到亭台楼阁,都在倒逼着一场群像而非模块化的整体更新。
事实上,城市更新并不是什么新鲜课题,一直以来,它都是国际城市规划学术界研讨与关注的重要课题,是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江海心存默契,身为地产业者,随着对于政策、措施的理解程度不断深入,对城市建筑与人文关怀的考察层次不断细致,我们相信,一座城市的形象,从不应取决于那些最高、最大的刻板印象,而来自于每一条街巷中最细枝末节的匠心之作。
三、改造空间的创作是与环境对话
我们都相信,一座城市中,最能表达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的历史与未来的工具就是建筑,城市更新并非易事,它必须来源于建筑师发自灵魂深处对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判识力,以及对未来愿景的表达。建构一个拥有灵魂的空间,其意义在于世代传承的桥梁也由此而成,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精到地解读出建筑空间所包含的愿望、努力、能力。
这就是我们热爱建筑设计的根,一种建筑文化的底蕴所在。
说起我和江海这几年来合作的作品,也正是遵循着我们充分的默契与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所创制的。
在优客工场的办公空间和共享际生活方式集合项目中,大部分是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而我们改造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激活焕新。我们不仅追求一个空间内部的更新,更追求这个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作品对于整个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推动力。
承载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却给空间的改造增加了很大难度。
如果把建筑视为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不会称其为难度,而是一种创作过程中的磨砺。
从最终的改造结果看,它们确实达到了我们的期许,一方面,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以及更多元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城市的角度看,将旧的空间重新利用,激活建筑周围的社区,让城市与建筑产生了灵魂上的连接,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更高级的建筑文化,必须让空间拥有自创造的能力,意即赋予空间更多灵魂性的表达,空间的设计和规划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决定建筑、综合体或者城市空间需要采用什么形式或什么形象来出现。
另外,与居民住宅区内的建筑物相比,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感,商业空间的设计还要求更多与周边环境的对话,绝对孤立的存在。一个商业建筑作品,需要对城市状况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大观之美 源自长期主义的建筑基因
在我的建筑观中,在某些层面上可能略显理想主义,这也是我个人的性格,从上大学,进入职场,进入地产圈,创业,一路走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才对江海和他的建筑作品、设计风格有着特别的青睐。
总体上看,我对于大观的建筑作品有种奇妙的感觉,他们的作品带有长期主义的建筑基因。一方面,他们乐于尝试新的实验性的先锋派的设计,但实验性又绝不会向实用性妥协,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坚持风格,发掘在地文化的特征,将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激情相结合,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视角,营造更具长期审美价值的视觉效果。
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最需要的还是创新,其中包括空间运营方式、设计以及合作模式,这些都同样重要。所以出现了国内外获得过大量设计奖项的东四共享际,打磨厂共享际,以及最近完成的昆明大悦城优客工场等充满了设计感和在地文化特征的项目。
比如我们的东四共享际,完美融合了老北京胡同的风格特征,又在原有并不宽裕的空间基础上完成了非常大胆的立体化呈现,如今已经成为北京老城区内知名的文化集散地。
之所以能产出这些经典的建筑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优客工场、共享际诸多项目与大观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之间不是常规的甲方提要求,乙方去满足,这样给了设计师更大的空间去发挥设计能力,也让整个空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建筑艺术的哲学维度
此刻,《城市更新与共享空间》的样书摆在我的面前,那些我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建筑跃然纸上。在圈外人的欣赏视角,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而在我的视角,又多了三个比较内敛的维度,一是商业判识,二是历史价值,三是哲学意识。
在商业判识上,毋庸多言,大观的作品拥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这也是最令我感动与欣赏的一点,他们的设计绝不会妥协于商业,但也绝不会背叛商业。
在历史价值上,我知道这些建筑一定是有铭录更长久时间的资质的,因为建筑拥有了灵魂,就不会轻易、也绝不甘心成为过客。
更重要的是,在哲学意识层面上,我强烈感受到大观建筑的作品中弥漫出的那种对于城市更新、对于人文主义的思辨力,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难以言表。
正如王澍所言:一个足够好的建筑师必须是一个哲学家。
写在最后
城市更新的话题由来已久,也是未来巨大的设计趋势,但是对于每一个参与者,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片陌生的领域,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新的研究。这本书或许能从实践的角度给人们一些启发,城市更新也不仅仅是设计师与开发商之间的课题,更应该是大众参与、全民思考的话题。
现在,我诚挚地向所有热爱城市研究的读者推荐这本另类的建筑图册,它是大观建筑对于近四年来部分城市更新项目的思考与探究,不一定成熟,但很值得分析。
最后,我更希望有幸阅读本书的读者,有机会可以走入大观建筑的作品,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去体验那种身处其中的“戏剧化”体验。
当你们身处一栋拥有灵魂的建筑作品之内时,舞台已成,任你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