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和罗马人眼中,遥远的中国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丝国”,直译就是“丝来的地方”。三国时,吴王孙权曾让赵夫人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成就了“绣万国于一锦”的传说。
曾经,织女、绣工们对手工艺技巧的极致追求,是中国人在生活中的“锦绣之美”,也是随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震撼西方的天工之巧。可是在今天,每当我们说起传统手工艺时,却总是不免为它们的现状与传承而忧虑: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碰撞交流下,当代的专家、绣娘们怎样坚守与创新呢?传统的丝织技艺又如何在今天再创自己的“锦绣前程”呢?
从发现这种吐丝的蚕宝宝,到利用丝线做成丝绸,再到织锦刺绣,中国丝绸文明近七千年,苏绣分得两千多年的灵气,因其构思巧妙、绣法细致、色彩浓郁等风格独占鳌头。很多人来苏州看到精美的苏绣,不免对绣娘们产生好奇。土生土长在苏州镇湖的陈英华,她的母亲就是当地的巧手绣娘,她从14岁时正式拜母为师学习刺绣起,至今已经近三十多年了。
“绣娘”一词,似乎随着时代变迁,显出一些生疏的年代感。然而,成为绣娘,对陈英华而言顺理成章。天资聪颖的她,从艺几十年来,在传统手艺屡遭冲击的情况下,仍让苏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当然,先将前辈们的传统承继,是创新前提。
陈英华曾被故宫博物院邀请前去修复文物。在她的精心修复下,一百多件受损的珍贵刺绣得已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今天,陈英华要去拜访中国第一绣娘,她就是最早一批为故宫复制苏绣的顾文霞。
顾文霞,苏绣界的大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她代表刺绣艺人第一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展览会上,登台表演苏绣。她的技法让英国人叹为观止。
陈英华非常敬佩顾文霞,遇到困难,她也会攒足了问题登门造访。顾老师也毫无保留地指教年轻人。
顾文霞:刺绣是应该传承的,传承是要传承各种各样的针法,各种各样的绣法,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呢,都是古代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不传承就要慢慢消失了,所以这个消失呢,也很可惜的。
陈英华告诉我们,通过多年与顾文霞老师的接触,她觉得老人家淡泊名利孜孜不倦的目标,就是传承苏绣技法。同为绣娘,心同此心,陈英华也受顾老师影响,不计成本,不惜时间,不断攻坚工艺难题和失传针法。在苏州镇湖,这样以针线为生命的绣娘并不少见。
陈英华年近八十岁的婆婆,是镇湖的老绣娘,虽然上了年纪,依然每天很早就来到工作室坐在绣架前,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婆媳之间还经常交流针法。
沉淀了千年的雅致生生不息,苏州绣娘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陈英华以线为墨以针代笔,通过多变的针法,在绢布上绣出一面面,平整娟秀的传统文人画,绣出一件件艳丽多彩,现代立体的作品。出自于她手下的人物、花卉,风景已是画绣不分,可远观、可近看。
陈英华:(刺绣)女工更多的是照着现成的稿子设计出针法和配好颜色,然后就把它一针一针地绣出来。(那么你们也有没有比如说,学习过自己设计划稿呢?)像我们新一代绣娘有的,学一点素描,人物的勾线稿也有一点。像我们也开始学线描画嘛,因为这个刺绣,你要花时间和精力才能画得很好,现在呢,有的自己摄影作品也会绣一点,拍下来的觉得挺漂亮的那种风景,或者是小动物,再加一点就是自己勾线的东西,然后用针法把它体现出来。
从朝到暮,从小绣娘到老绣婆,从一代人到千百代人,从古意到今时,一针一线却变化万千,这些我们普通人完全无法参透的指尖妙技,最终以唯美的绣品流传于世。十多年来,陈英华接手了倦勤斋、符望阁的门、隔扇心等内饰苏绣的复制。曾经残破不全的皇家刺绣,经她的巧手得以复活,如今,她也不断得到故宫新的邀约,承担了寿康宫等其他宫殿的复制任务。
陈英华:我特别崇拜古人,因为他们的东西都绣得真的是太好了,当时那种平整度、纹饰、配色,都很文雅和美丽,既有帝王的那种奢华,配色又很沉着和稳健。我们有几个朋友过来说,这个东西放到现在去走秀的话,这种颜色真的是太好看了。他们去英国什么的弄刺绣,他说这个拿出去,才是我们中国真正的奢侈品。
于陈英华而言,先人或可追,但今时却也不可弃。传承、创新,如何让当代人看到苏绣,看到不一样的苏绣,一直是她在思考的命题。于是,才有了这组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多次提出购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星空刺绣系列。
在这之前,陈英华绣了拆、拆了绣,反反复复、不厌其烦,钻研新法,势必要把星空的立体感还原出来。直到这绚烂的星辰大海与光年尺度的宇宙,在她的一根小小的绣花针中渐渐成形。
1911年,“针神”沈寿的这幅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西方。彼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苏绣在沈寿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她所自创的仿真绣,受西方油画艺术用光、用色、明暗关系表现手法的影响,表现西方油画艺术效果最逼真,也最具有感染力。
此后百年,苏绣匠人从未停止开拓与创新的脚步。金蕾蕾,承自沈寿仿真绣,却又不满足于古艺的传承,绣制这幅赵孟的《调良图》时,她一面借鉴油画的点彩技法,一面又融入了中国工笔画的多层渲染,于是成就了这幅沉稳内敛、意韵无穷的“中国传统画”。
彩锦绣较传统刺绣有更强的装饰效果,而用彩锦绣来表现艺术家冷冰川的墨刻画,是金蕾蕾在题材创新和针法运用上的又一次探索。
王鲁湘:一般人觉得可能这些地方难,这个瓦片难。(其实)最难的是人体的这几根曲线。
金蕾蕾:是的,这里一点点都不能有误差,整个人就是靠这么一根线,越是精到的线,就是要求越高。
王鲁湘:你像这根线,我们都以为你是从这里牵一根线,然后直接就这么拉过来了,但实际上是无数个点接起来的。
金蕾蕾:对,这个我就用了在刺绣里面叫滚针的针法,把针脚要藏起来,你看到的就是一根线,没有针脚的。
用锦饰纹样铺满为底,实体保留黑纱底料只绣线条,从而突出线条的唯美与空灵。看多了色彩斑斓的彩锦绣,到此时才发现,原来即使只有黑白两色,高超的刺绣技艺也能表现出画家原作中强烈的个性色彩与视觉风格。金蕾蕾一直在尝试如何用丰富的刺绣语言来诠释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拓展刺绣表现艺术的新思路。
王鲁湘:这个显得很神秘。我都没有感觉到这是绣出来的一个东西,我以为这是一张照片。
金蕾蕾:这个实际上取材也是根据一张摄影,它是敦煌一幅彩塑。为什么我特别选择这个呢,我觉得刺绣在用工方面特别费时费力,但是如果说把它整个绣满了,我也觉得不是特别有意思。我自己给它取名叫《光》,是我自己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光》有好多含义在里边。一个就是,它确确实实是绣的有光亮的一部分;没有光亮的,我就把它全部隐掉了。从各方面来说,佛光普照的那种感觉特别好。绣这个的时候,实际上本来我拿到手,我特别喜欢这幅东西,然后我就觉得挺想绣的。开始做了大概一天,我觉得感觉不对。一般我做东西,一般我都不太会拆了重做的,因为我基本上还是蛮有把握的。为什么去拆掉了呢?因为这是泥塑,经过多少年的风化以后,它那种沙粒感、颗粒感。
王鲁湘:它是风化了的那种。
金蕾蕾:对,因为刺绣有光泽,很亮,我就觉得一下感觉不对,(不是)那么回事儿。所以我就在琢磨,怎么能把刺绣的光相应地去掉,形成那种颗粒感。刺绣一般来说是不露针脚的,但因为彩塑的面,不露针脚就平平的。我就有意地把针脚露出来,形成那种颗粒的立体感。
王鲁湘:就是斑斑驳驳,有了一种沧桑感。
金蕾蕾:对,后来我大概试了一天,忽然觉得有感觉了,我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了。
王鲁湘:中国画叫做留白,你叫留黑。
金蕾蕾:对,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五千多年来,从驯化野生桑蚕,织造丝绸开始,丝织品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科学经济始终紧密相连。复织历史的王亚荣、钱小萍,重现古代丝织技艺的璀璨绚美,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服饰的繁复多端、亮丽纷呈。苏州绣娘陈英华突破了祖代的老纹饰,穿针引线间,绣出“宇宙星空”,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苏绣。“沈绣”传人金蕾蕾不断挑战自我,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创作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艺术仿真绣。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条长河,那在它所流经的每一个时代,都一定有着这样一群人,为它注入新的生机。如今,丝织技艺正在这一针一线,一梭一缕的传承与创新中,走向自己的“锦绣前程”。
文化大观园
《锦绣中华》系列
第四集《锦绣前程》
敬请留意
编辑:王竹、栗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