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请问您需要理财吗?”
“您好 ,请问您的孩子需要报班学习吗?”
“嗨,您在XX新城有一套房子,有出售意向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知道你的姓名、电话,而且掌握了你的年龄、收入,甚至还能精准了解你有几个孩子、几套房...他们堪称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热衷于搜罗你的个人信息,再通过电话与你亲切交流...
200万条学龄儿童信息被泄露
多家知名教育机构消费者中招
前段时间,网民小方在社交平台上爆料,自己接到了一通来自某教育机构的推销电话,询问其是否需要给孩子报名网络辅导课。对方虽然能够精确地说出小方的所在地和其女儿的年龄,但却说错了小方女儿的名字
拒绝了对方的盛情推销后,小方想起自己曾在某线下教育机构咨询课程时,登记老师将女儿的名字填写错了一个字
于是,小方致电曾咨询的线下教育机构,询问对方为何将信息泄露给其他机构。可对方在电话中顾左右而言他,回避小方的问题。由于没有证据,小方只得作罢,便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社交平台上,提醒网友们注意。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像小方一样的情况,骚扰电话接踵而来,令人苦不堪言。之所以我们的个人信息会莫名其妙地落入他人手中,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偷偷干着窃取、买卖、应用公民个人信息的勾当。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警方将一横跨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团伙一网打尽,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
据警方调查,该团伙长期通过网络渠道搜集、购买公民个人信息,他们的“工作电脑”中有多达200万余条的儿童信息,包含儿童姓名、年龄、性别,以及家长的信息、联系方式。
该团伙还聘请了20余名“客服”,通过拨打名单上的电话,帮助一些教育机构招揽生源。每招到一名学员,他们能从教育机构手中获得30-60元不等的抽成收益
更令警方没想到的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资料,该团伙还会与其他教育机构“交换”公民个人信息,随后再“各凭本事”分别揽客,这其中还涉及多家知名教育机构
个人信息泄露难以防备
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安全
在教育机构填写完个人信息,转头就收到各家不同教育机构的来电;在证券软件刚注册账号,立刻就会收到各种“荐股”、“投资顾问”的亲切关怀...这些场景在人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深受其害
公共WiFi、钓鱼网站、调查问卷、恶意APP...生活中的无数个小陷阱,都会使人一不小心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从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1、主动泄露个人信息:
很多时候,个人信息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举动下,被自己主动泄露的。例如,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时,跳出的“报名”、“咨询”界面,往往会要求用户填写自己的姓名、电话、社交平台帐号等信息,美名其曰方便为用户提供“专业咨询顾问”。
亦或是在一些“免费送”骗局、“免费领游戏礼包”套路中,受害人一时疏忽,被一些蝇头小利所蒙蔽,乖乖向身份不明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从而泄露隐私。
2、企业对用户信息保管不善:
更多的情况下,不法分子会通过非法渠道盗取公民个人信息。他们通过正规软件后台、电商平台商家、快递公司资料库等途径获取信息,再以0.5元/条左右的价格转卖,牟取巨额利益。
甚至还会有一些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加入到这条黑色产业链中,向不法分子出售公司内部的用户个人信息,以此获利。
无论是主动泄露还是被动泄露,个人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会遇到大麻烦。轻则收到不计其数的骚扰电话和骚扰短信,重则落入种种骗局和黑产之中
01快递理赔骗局
不法分子获取受害人姓名、联系方式、网购记录后,通过电话联系受害人,扮演官方客服,谎称“商品质量有问题”、“货物在快递运输途中丢失”,要为受害人办理理赔。
在此类骗局中,受害人在对方能够准确地说出其购买的产品名称、购买时间等信息的情况下,极易放松警惕,按照骗子的说辞登录钓鱼网站填写银行卡号及密码、往骗子的账户上转账“保证金”,遭遇金钱损失。
同类案例:注销“校园贷”骗局、冒充公检法骗局
骗局特征:利用精准的个人基本信息资料获取受害人信任,再以狡诈的话术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
02“杀猪盘”骗局
“杀猪盘”犯罪团伙也会在从非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中筛选目标,选取单身、有情感需求的男女,添加对方的社交平台账号,以“加错好友”、“有缘就交个朋友”等话术,降低受害人警惕。
随后通过受害人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的日常生活,个人兴趣爱好等信息,与受害人攀谈、拉近距离。等到时机成熟,便给受害人推荐虚假的投资理财平台,诱导受害人在平台上投入大量资金,开启“猎杀时刻”。
同类案例:“荐股”骗局、恋爱交友骗局骗局特征:利用从不正当途径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初步“筛选目标”,选择合适的对象下手,再通过受害人社交平台账号上透露的个人信息拉近距离,最后一波“收割”。
03“卡片失效”骗局
不法分子还会获取用户联系电话、车辆、银行卡注册等信息,以“ETC认证失败”、“信用卡逾期失效”等名义,广撒网发送附带钓鱼网站链接的诈骗短信,对用户实施精准诈骗。
部分用户在收到看似正规的“官方通知”后降低警惕,点击钓鱼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导致银行卡被盗刷,资金损失严重。
同类案例:“ETC失效骗局”、“信用卡失效”骗局、“机票退改签”骗局骗局特征:获取到受害人信息后,不法分子伪装成官方向受害人发送钓鱼短信,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输入银行卡账号、密码或其他个人信息,盗取用户财产。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在目前的网络大环境下,难以彻底杜绝,但监管部门和平台运营方都已在为保护个人信息做出不懈的努力,从用户角度而言,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尽可能保证自己的个人隐私不受侵害:
1、遇到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调查问卷、APP界面时提高警惕,评估个人信息填写的必要性,如不必要切忌轻易填写信息,将自己的个人隐私送入不法分子手中;
2、不要在社交平台上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不要在发布社交动态时添加工作地、居住地的定位,小心“晒生活”变为“晒隐私”;
3、有陌生人添加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时,不要轻易通过。如在微信平台上接收到陌生人的好友请求,可以妥善利用“仅聊天”功能,避免通过朋友圈将自己的隐私信息暴露在陌生人面前;
4、不要轻易点击任何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要在任何非官方网站上填写银行卡账号和密码,避免自己的财产安全受到侵害;
5、如果遭遇诈骗请保留相关证据拨打110或到当地公安局进行报警,如果在QQ/微信平台上遇到诈骗信息或遇到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黄牛”,请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前往腾讯110小程序举报。
举报/反馈

锦州网警

26.7万获赞 10.3万粉丝
锦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官方百家号
锦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