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无惧苦难,才能驾驭生命这场疾风。」
非洲马拉维,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马拉维饱守瘟疫和艾滋病的困扰,全国只有2%的人能用上电,人均日收入7.5元,人均寿命38岁,86%的人从事农业,因此土地耕作是马拉维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同时,马拉维是非洲最主要的烟草生产和出口国,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70%。
本片的故事就发生于土地和烟草之间。
——【驭风少年】
2001年。
一天,烟草公司和酋长谈判,公司希望砍伐村子里的树林做烘干烟草之用,当然不是白砍,会给同意的村民提供一定的补偿款。
但树林是用来抵抗洪水的,一旦被砍伐,万一洪水来袭,他们的庄稼都将不保。
酋长带头反对,但村民们都缺钱,大多数村民都选择按手印然后拿赔偿款。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今年马拉维真的就突发暴雨。
由于没有树林的遮挡,雨水很快冲刷土地。
暴雨过后,土地干涸。
马拉维人遇到了几十年难遇的旱灾,将面临长达一年之久的饥荒,家家户户的存粮根本都不够吃,无数村民都盘算着逃离村子。
威廉坎宽巴家更是如此。
坎宽巴的父母要养活他和姐姐以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姐姐高中毕业却没钱继续读大学,坎宽巴刚满13岁正在读中学。
坎宽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懂事好学,动手能力也很强,经常给村里人维修一些小物件帮家里赚点小钱。
没钱买不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坎宽巴便到垃圾场捡各式各样的废品自己做灯具。
收音机没电没法接收节目,坎宽巴便将几块没电的电池放在一起恢复电量。
然而,坎宽巴的学费到现在都还没有交齐,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连连催促。
因为饥荒,原本就紧促的生计现在更是捉襟见肘。
坎宽巴一家人将整个土地里的玉米全都摘了下来,却只有几筐的量,最多只够一家人吃两个月的。
家里稍微值点钱的东西都被拿去卖了,甚至包括屋顶上挡风遮雨的瓦楞。
政府以为今年的作物会大丰收,便没有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多余的谷物卖给了别的国家。
如今,水患来袭,政府却没有多余的粮食保护村民。
村民们都将希望寄托在老酋长身上,相信酋长一定会带领他们渡过难关。
老酋长肩负重任、仗义执言,在新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上痛斥政府腐败。
然而,老酋长事后却遭到总统下令殴打,看不下去的村民们纷纷跑去抗议。
抗议的重压下,政府决定低价出售部分存粮。
所有村民都赶紧赶去购买,队伍排成长龙,然而一人只能限买一袋粮食。
即使如此,一天之内政府仅仅出售固定数量的粮食,无数村民都扑了个空。
为了活命,一群村民拼死挤进粮仓,坎宽巴挤在人群中终于买到了15斤粮食。
就在坎宽巴买粮食时,趁着家里只有两个女人,几个村民将坎宽巴家里仅剩的几筐玉米和半桶面粉一抢而空,母亲瘫坐在地上绝望的哭泣。
15斤粮食要管一家四口人一年的温饱,因此只能一天吃一顿,一家人商量着这一顿是吃早餐、中餐还是晚餐。
眼下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提读书了,家里实在交不起80美元一年的学费,父亲只好让坎宽巴退学。
父亲还想在土地上试试看能不能种些粮食,然而荒芜的土地根本没办法种庄稼。
村子里年轻的人都跑了,剩下些老弱病残绝望的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
坎宽巴的姐姐也跟着男朋友跑了,只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这样能少一张吃饭的嘴。”
学校濒临倒闭,学生所剩无几,几乎所有孩子都被父母留在土地上劳作,可却徒劳无功。
望着这片干涸的土地和陷入绝望的家人,坎宽巴迫切渴望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好学的坎宽巴想办法进了图书馆,他希望通过知识帮助家人和村子渡过难关。
正是在这间简陋的图书馆里,坎宽巴看到了一本改变村子命运和他整个人生的书《能源利用》。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好评如潮。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导演是切瓦特埃加福特,曾凭《为奴十二年》获得201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驭风男孩》中,他饰演了坎宽巴的父亲。
这部电影改编自坎宽巴的自传《驭风男孩》。
因为囧迫的家境,坎宽巴13岁就被迫辍学,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和奋斗。
没有学上,他就借同学的笔记来看;没有书本,他就在图书馆自学;看不懂英文,他就一个词一个词的查;学到的理论,统统进行实际操作。
在大饥荒的状态下,虽然饿得前胸贴后背,但坎宽巴并没有放弃学习,靠着一本书和在垃圾场捡来的废品反复试验。
最终,他成功了,这个13岁的男孩用几块金属废料和旧自行车零件建造了一台风力发电机,这台发电机能为家里的四盏灯泡和两台收音机供电。
19岁时,坎宽巴站上了TED的舞台。
电影幕后,坎宽巴不仅改变了村庄的命运,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坎宽巴因此得到了一笔奖学金,在马拉维完成了学业,之后在南非就读非洲领导学院,最后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拿到了环境科学学位。
坎宽巴的事迹成为整个村子的佳话,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TED演讲上,坎宽巴的一句“我尝试过,我做到了,仅此而已”更是成为世界性的流行语。
如今,坎宽巴希望能改变整个马拉维的命运。
电影摆脱了近年来好莱坞层出不穷的黑人商业电影,镜头聚焦于非洲最真实的生活,关注于非洲最真实的贫困。
电影中,土地荒芜、大地龟裂,村子一片死寂,村民们最常做的事就是祈祷,祈祷能有好天气好收成。
我们对于贫穷的理解,最多是没钱花、没地住。但非洲的贫穷,不是没钱花,而是没饭吃,是庄稼地里的寸草不生,是贫瘠土壤上的尸横遍野。
2001年-2003年,南非发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饥荒,其中就包括坎宽巴的家乡马拉维共和国。
据报道,当时有70%的人口处于饿死边缘。原本就极度贫穷的马拉维在饥荒下更是惨状连连。
很多人每天只能吃三口玉米粉做的面团,因为食物极少,所以几乎被完全吸收,无法排泄出去,甚至有人为了换一口粮食卖掉亲生女儿。
电影为我们展示了非洲饥荒中普通人的生活。
父亲停止进食,只为了给孩子多留一口饭。母亲做好了打算,实在挺不下去了就割肉喂养子女。
贫穷带来的除了食不果腹,还有认知上的局限。
电影中,坎宽巴满怀期待的向父亲展示自己的风车模型,却被父亲说成是“蠢东西”一把砸烂,大骂着让儿子不准再鼓捣这种玩具,以后要起早帮他挖垄。
现实中,坎宽巴的父母骂他:“读书读傻了吧”。
同伴劝他:“这是在浪费时间。”
电影给人的观感并不仅仅是故事层面,而是来自这片绝望大地上的群像。
在这个现代文明席卷世界的时代里,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还有人以最原始的方式活着,许多人为了裹腹而挣扎,因为贫穷而无法读书。
但这并不是一部绝望的电影,相反的,电影以一股强大的力量穿透苦难,所有的希望都孕育于不可能中。
电影展示了极致的穷,马拉维人被贫穷困住,被贫穷限制认知、吞噬理想,生长于斯的成年人似乎都背负着无法逃脱的命运,只能够安于现状。
但同时,电影又展示了极致的勇气,在这片炙热干涸的土地上,竟然还有一个少年无惧苦难、拼死打破命运的桎梏。
在坎宽巴的自传中他曾借用了马丁路德金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飞,那就撒开脚丫子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挺起身子走;如果你不能走,那就趴在地上爬。”
马拉维有句俗语“上帝如风,无所不触”。
贫穷将人死死困住,生活让人日渐麻木,就像坎宽巴的父亲,埋首于这片贫瘠的土地,却忘了抬头看风。
对于现实的马拉维人而言,上帝这场风却始终是触不可及的。
而坎宽巴这个驭风男孩却成功的逆风而行。他不仅救赎了自己的人生,也成为整个马拉维救赎的希望。
只有无惧苦难,才能驾驭生命这场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