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碗内底正中墨书“十二两一分”,为银碗自重。在唐代,金银碗具既可作为杯子使用,也可用以盛装餐食。由于抗腐蚀的物理特性,加之稀有而珍贵,金银饮食器自然地就与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长生之术”产生了密切联系,极大地迎合了帝王与高级贵族追求延年益寿的需求。
敞口,折腹,喇叭形矮圈足。外腹中部有尖折棱一周,通体光素。据研究,银碗的折腹造型受到西方陶器与金银器风格的影响,在唐代的三彩器中也能见到形制相同的折腹碗。一两约合 40.3 克,与中晚唐衡制相符。
在碗底附加圈足的做法,最早可追溯到老官台文化。此后,圈足碗的造型被沿用,逐渐成为中国饮食器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制。直到今天,在现代人的餐桌上依然可以见到此种形制的碗。
墨书“十三两三分”书写于银碗内底正中,记录银碗自重。 墨书笔画横轻竖重,字体舒展大方,笔力雄强圆厚,刚中有柔。 金银器表面光滑,不如纸面平整,下笔角度与控笔力度都较难掌控,因而书写难度大。如此,还能够维持稳定的书写水平, 表明书写者应当是高级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碗内底墨书“十三两软”。“软”字与“十三两”三字不在一竖列,似为有意分开,专门标注。唐代金银器计重自大至小有“斤”“两”“分”“钱”“字”五个单位。“软”是“弱” 或“不足”的意思,说明唐代对金银器的管理非常严格。
碗底正中墨书“十四两三分”,笔墨淋漓,气势充沛,巧妙自然,深得颜体要领。何家村金银器上的墨书以颜体风格为主,主要分为行书和楷体,说明当时颜真卿书法艺术在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何家村窖藏中有墨书题记的金银器,数量不少, 仅从书法角度来看,价值也不容低估。
银碗捶揲成型。要使金银器呈现出夺目的光泽,需要在成型工艺后,进行抛光处理。碗底清晰的同心螺旋纹,均匀、光滑、细密,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应当是使用镟床进行抛光留下的痕迹。
何家村金银碗上的墨书题记,应当是中央官府或皇室收藏入库时登记称重留下的记录,不是仓促埋藏前的临时书写,且墨书之后再没有使用的痕迹。这些墨书题记表明唐人对器物的严格管理,对于揭示唐代衡制,反映检校藏品具有重要意义。
碗内底面有同心螺旋纹,或为打磨制作工序留下的加工痕迹。若按其他银碗所实测的一两合 40.3 克的标准折算,该银碗的实际重量还不到“十四两半”, 与墨书的“十五两”不是很相符,个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研究,唐代计重单位的换算标准为: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四分,一两等于十钱。以安史之乱为界,初盛唐时期,一两相当于现在的 42 克左右,中晚唐时期,一两约合 40 克左右,体现了唐代衡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墨书“十五两强”,“强”或为“超出”之意。同时,也发现其他金银器物墨书在具体重量后有“弱”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对金银器的管理,按照严格的称重标准,实行精准计重。何家村窖藏金银器墨书为研究唐代衡制的复杂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举报/反馈

陕西虎牙

3267获赞 1535粉丝
用图片解读世界,用视角洞察事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