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韦亚军微博
来源:清科沙丘学院
摄影:Bob君
从下乡到进工厂,陈大同从未放下过学习。农民眼中的他“干活卖力人实诚”,同事眼中的他“有点傻”,别人不愿意干的事他抢着做。
正是这种勤勉和厚道,让天资并不出众的陈大同成就了多彩的人生:清华博士,斯坦福博士后,在硅谷创业成功后又回国创业,为中国的半导体公司趟出一条路,而后跨界到风险投资,赋能更多高科技企业,如今又做PE投资基金,致力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他的传奇人生。
他两次创业,将两家公司推上纳斯达克
1974年,陈大同到北京郊区当知青。虽然每天体力活繁重,但他从未放下学习。
两年后,他结束农村插队返回北京,被分配到印刷厂当装订工学徒。到工厂之后学习条件比农村要好很多,陈大同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时间。
1977年,当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陈大同看到一条改变命运之路。
1978年,他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图像信息处理专业。但是,他希望学的是物理。后来,系里建议他学习无线电系的半导体物理。“我后来才知道,我费了好大劲报了一个没有人报的专业。”陈大同说。
尽管如此,但是从社会回归校园,陈大同特别珍惜学习机会,从1978年到1987年,他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成为国内首批半导体专业的博士生。
机缘巧合,他在硅谷“被动”创业
博士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陈大同选择了出国深造。1989年,他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
1993年,陈大同进入美国国民半导体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对他而言,发挥技术特长,做工程师的发展路线很明晰,他从没有想过创业。
1995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来了,陈大同的一个朋友要创立公司,用CMOS工艺开发图像传感器,想请陈大同担任联合创始人。陈大同没学过这个技术,对方竟然让他做联合创始人,而且管最关键的技术,这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
后来陈大同想应该是两件事的缘故:
一是这位朋友此前找他做过技术咨询,他对于没接触过的技术,在两三周内搞通并且解决了问题,这证明了他的能力。二是他帮过对方很多忙,人家给报酬时他都没要。
就这样,1995年美国硅谷豪威科技成立,陈大同成为联合创始人,被动地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当时世界上大概有二三十家这样的公司在做同样的东西,但既然都上这条船了,那就拼命做吧。”
豪威的团队,工程师里面80%是华人,华人里面80%是留学生,留学生里80%又是清华毕业生,团队创造性极强,干活非常玩命。最后,他们成为全球首家把 CMOS技术变成产品的公司。
这个公司引发了一次产业上的革命:通过CMOS工艺的产品化,图像传感器的功耗体积降低了几百倍,使得手机可以当作相机用。
2000年,豪威科技登陆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二次创业,成就中国山寨手机市场
豪威的成功,给了陈大同信心。2000年下半年,陈大同辞职回国寻找新的机会。
回国后他发现,国内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几乎是一片沙漠。在当时,国内的设计公司极少,即使有,也只能做些最简单的卡,稍微复杂的芯片是做不出来的。
当时他们判断,以后的掌上设备一定会取代桌面电脑。而且,当时中国是世界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但手机芯片都是进口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2001年,陈大同和几个朋友联合创立展讯通信,定位做手机基带芯片。
面对世界级的芯片竞争对手,他们如何才能活下来?陈大同发现,国外企业从手机芯片研发到产品上市,需要5-7年的时间。于是,展讯采用“快鱼吃慢鱼”的战术,从研发到产品进入市场,只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就这样,展讯因速度取胜。
同时,展讯还改写了游戏规则。
当时,国内手机制造商研发能力很弱,即便给他芯片,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手机。于是,展讯给这些公司推出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不仅给他们做芯片,还做软件,做手机整机,帮他们去做测试拿认证。这些制造商拿到手机后只需把外壳改一下,然后把开机画面换成他们公司的LOGO,手机就成他们的了。
这样一来,手机生产门槛被大大降低,一夜之间深圳冒出来几百个手机生产商,而他们生产的手机,就是我们当年说的山寨手机。
山寨手机不仅上市时间短,价格也从2000元以上降到500元以下,让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手机了。这一个革命性的创新,让展讯牢牢站稳了市场。
2007年,展讯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他转战投资,扶持更多高科技创业公司
展讯上市后,陈大同离开展讯,跨界到了投资领域。
回忆2001年回国创业时的市场环境,陈大同说:“国内创新环境缺失的一大现象就是VC的缺位。”
在硅谷成立的豪威科技和于上海创办的展讯通信在发展过程中都获得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其中展讯通信对中国VC行业而言尤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甚至可以说是见证和参与了国内风险投资市场的真正启幕。
对陈大同而言,创业再做一家技术型公司不如做一个VC风险投资公司,因为可以扶持更多的高科技创业公司。
2009年,华山资本成立,成为中国首家海外投资的高科技基金。
统计显示,华山资本管理的资金有80%的资金投资海外市场,20%的资金留给中国本土项目。他们在国内投资的六七个项目多是在半导体领域,包括兆易创新、芯原微电子、安集微电子等。同时,陈大同作为中投的投资顾问,在最关键时刻投了中芯国际。
2014年国家要设立集成电路发展基金,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结合,政府资金占20-30%,社会资本占70-80%,需要找专业、有融资能力的投资团队。
于是,华山和华登一起与清华合作,成立了华创投资(已更名璞华资本),管理北京市半导体产业基金的一部分,并收购了硅谷上市公司豪威科技和ISSI公司。
谈及从早期VC投资到私有化并购的跨界,陈大同说,“我们要做的是投资产业里真正的好公司。窗口型的机会一旦出现就要抓住,不用把自己限制在VC或者PE。”
2018年9月,璞华团队与苏州元禾控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合作设立管理公司元禾璞华,成为元禾璞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团队,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应用的产业投资。至此,陈大同的团队更为直接的参与到大基金的投资管理中。
他眼中的中国半导体2.0时代
陈大同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958-1979年的封闭发展期,1979-2000的艰难转型期,2000-2014年市场主导的野蛮生长期,2014年以来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高速发展期。
对应芯片投资领域经历过三轮热潮,分别是2005年前后中国市场美元VC兴起带动的半导体行业海归创业潮,2009年创业板开闸后人民币基金推动的半导体创业热,和正在发生的政府资金以市场化姿态入场带来的半导体行业大发展。
“2000年以来,中国半导体一直处于1.0时代,各个方向都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公司,大家遵循着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近年来,特别是科创板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半导体进入了2.0时代。”陈大同说。
野蛮成长的1.0时代
回顾历史,国内半导体之路走的异常艰辛。
早在1956年,国家就制定了《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愿景规划纲要》,把半导体技术列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2000年开始,群雄并起,各路豪杰辈出。“在1.0时代,几乎所有的国内公司都采取‘国产替代’模式。”陈大同认为这是必走之路,就像一个画家,必须从临摹开始学习。
在1.0时代的第一批VC(风险投资)是从2005年开始,掀起了产业第一波高潮。“第一批VC基本都是美元VC,硅谷很多VC在遇到发展瓶颈时,决定试一试中国市场,先后支持了一批中国美元VC基金的创立,比如金沙江、北极光、红杉等。”
到了1.0时代的后半段,“2008年到2013年,除了华登国际、华山等少数几家,中国主流VC界却几乎都不投半导体。”陈大同以此来表达VC应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大家都不投的时候,你投的半导体公司发展都特别好,比如矽力杰、兆易创新、安集微电子等,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是那个时候投出来的。”
在这个野蛮成长的1.0时期,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额从2000年的一亿美元左右,成长到2019年的400多亿美元,20年间涨了400多倍。但同时期,中国半导体的进口额从一千多亿美元涨到了近三千亿美元,市场缺口却在不断增大。
2.0时代,半导体行业将迎来黄金十年
陈大同表示,2.0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半导体界出现了龙头企业。
几年前中国半导体公司能有一两百亿的市值就不错了,500亿市值更是无法想象,随着科创板的出现,一年之内上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公司已经有十家以上,中国半导体产业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批龙头企业,就像十年前的互联网产业,自从出现了BAT,就进入了并购整合时期,出现了如今的阿里、腾讯等龙头企业。
陈大同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迎来“黄金十年”,中国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主要消费市场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产业生态链,5G、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正在培育。
“做好投资不能追风口,而是要顺大势。风口两三年就过去了,只有‘大势潮流’才是二三十年不变,集成电路产业的潮流就是从贸工技到今天真正的自主研发。”他说,中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3D传感等前沿领域正在出现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他在做的,就是投资那些有眼光、有心胸、有执行力的创业团队。
半导体的人与心
“公司成败70-80%的因素都取决于CEO,CEO有什么样的格局,公司就能做什么样的高度。”陈大同认为,CEO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七个字——眼界、心胸和执行力。
“投资人去见公司,一定要跟CEO谈,听他的创业故事,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走的弯路,以及对市场和技术的想法,如此一来,你就对这个人乃至公司有了基本判断。”陈大同一句话点出了投资看人看事的技巧。
同时,投资人若想做好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经过市场的不断捶打,慢慢摸索经验。
陈大同根据多年的创投经验,总结了这样几点,“首先,投资机构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不能盲目跟风;第二,投资人要有很好的积累,在半导体领域,你不一定能成为技术上的专家,但至少得是半个专家;第三,要有耐心。”
回顾整个创业历程,陈大同每次创业都是开拓一个新领域,而且规模和产业影响力都比原来的大。
第一次创业做豪威科技,企业上市时,销售额是1亿美元,占全球50%左右的市场份额。
回国创业做展讯时,展讯的规模是豪威的很多倍,而且展讯为中国的半导体公司趟出一条路,对后面的企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影响力远远超过豪威。
做VC华山资本时,能够扶持更多的技术类创业公司,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
做PE华创投资管理基金时,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结合来解决中国半导体的发展,而且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企业并购都可以做。
可以说,从大学求学开始,陈大同的人生就和半导体紧密结合在一起。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半导体一直是他的深耕领域,他也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之心。
“半导体不是其他产业,它是国之重器,半导体人20年走的这些路,还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远。如今工信部、大基金、地方政府敢于投资半导体,非常值得尊重。毕竟半导体投资这件事,是多么难的事情呀。”面对媒体的采访,陈大同曾这样感慨道。
参考资料:
《陈大同:从创业到投资半导体专家的精彩人生路》
《从企业家到创投家:元禾璞华陈大同的40年“芯”路》
《解密陈大同定义的中国半导体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