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问我,啥是韶关?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
两千余年岁月积淀
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
共同交织成
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
时代向前,时光可溯
今天我们来盘点
韶关那些惊艳了时光的
“非遗”手艺
看看你了解多少?
走马灯
走马灯,流传于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一带。古夏李氏家族源于江苏秣陵名门望族,世代显赫。清康熙年间,李氏家族有位叫李寿茂的秀才,十分爱好马灯。经过仔细琢磨和反复试验,他从蜡烛燃烧时产生热气受到启发,觉得可以利用热气使马灯转动起来。
于是,将马灯内框顶做成葵扇形状,点燃蜡烛后,马灯就自动转动起来,从此,马灯变成了走马灯。
古夏村制作的走马灯由外框和内轴组成,外框有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内轴上则绘上古代武将骑马等图画。当灯内点上蜡烛时,内轴因热气原理而旋转,而灯转动时,犹如几个人骑着马在不停地你追我赶,故得名骑马灯。
▲ 扎架形
后来不光有骑马灯,还有猫捉老鼠灯、孙悟空追妖怪灯等,被统称为走马灯。经过走马灯传承者的不断创新,现在已制作出大小不一、五彩缤纷的走马灯,大的走马灯大到直径一米多,小的小到直径只有十多公分。
▲ 糊灯笼
走马灯由砍竹、蒸竹子、削竹、扎架形、糊灯笼、彩绘、点灯七道工序制作而成。2015年,走马灯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外营草席
外营草席,又称八一草席(解放后,始兴县政府为了纪念“外营惨案”,该外营村已改为八一村),流传于始兴沈所镇外营村,是传统床上用品之一。据传,外营村编织草席历史悠久。
“外营草席”比一般的草席要厚,具有硬朗结实,冬暖夏凉、平滑、防潮、爽汗、耐用等优点。
不少青年结婚时都要订制外营草席,除了实用外,还有象征意义,草席用一根红绳一起编织并打上五朵小花:一根红绳意喻一生幸福、白头偕老;五朵小花意喻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红绳把千百根席草紧紧地勒在一起,意喻夫妻从此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幸福美满。
抗日战争时期,外营村民把自制的草席送给革命战士,八一历史博物馆里,现仍陈列着游击队曾经用过的八一草席。2011年,外营草席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新丰缸瓦
新丰缸瓦,流传于新丰丰城、沙田、马头和黄磜一带。缸瓦,陶瓷的一种,最大的为缸,最小的为瓦煲、瓦砵,因打碎后一片片像瓦,故称之为“缸瓦”。
据李罗妹、潘耀芳回忆,清光绪末年,新丰“石古围”的陈传吉与一姚姓外地人相识并结为同年,姓姚的会做缸瓦,陈传吉于是与他合伙生产缸瓦,因缸瓦质量好,美观耐用,在当地供不应求。为满足民众的需求,陈传吉开始招收学徒,扩大规模,缸瓦生产逐渐在龙文村形成规模。几十年后,龙文村便形成了以陈姓、丘姓、潘姓、李姓等为主的多家缸瓦厂。再以后,周围村庄的人也逐渐学习做缸瓦,会前的周亚迎、龙围的陈子炉及双良、紫城的村民等陆续做缸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 用模起底
新丰缸瓦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泥、沙、乳(釉)泥作原料,以板头、尺、水布、转车(落地圆心转车)、钢线弓、瓦槌、木槌、泥锹、木刮板、铁线钩、小车、畚箕、扁担、模具、杷掌、木制泥床、水勺等为工具,用木材烧制而成。
▲ 半成品
2009年,新丰缸瓦被列入韶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仁化土法造纸
“仁化土法造纸技艺”主要分布在仁化县的长江、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以长江镇凌溪村生产的“玉扣纸”为代表,为清朝时的贡品,在港、澳和东南亚享有盛誉。
相传“仁化土法造纸技艺”由福建传入,清朝乾隆(1736—1795年)时期生产技艺逐渐成熟,道光元年(1821年)进入兴盛阶段。清光绪《仁化县志》记载:“纸有贡扣、玉扣、山贝、油桶、轻桶、重桶、高方火纸、表心等,名出长江、扶溪。”清光绪乙酉年,长江镇广州会馆(建于1885年)石碑上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当时,凡有竹山的村寨基本上都有纸厂。
仁化玉扣纸采用嫩竹做原料,造纸人称其为“笋”。经过选笋、压榨、磋笋、抄纸、切割等大小二十二道工序,人工制作而成。
▲ 抄纸
2009年,仁化土法造纸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张田饼印
饼印又称饼模,是月饼和各种礼饼的制作工具。张田饼印是新丰县梅坑镇张田村村民的传统手工艺品。据现存资料考证,张田饼印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三百余年。
张田饼印主要以山楂木为原料,该木木纹纤细,木质坚硬,横竖纹理差别不大,以其雕刻出来的饼印画面印纹清晰、边牙均匀、立体感强、字面光滑、线条匀称、底面平、饼印口符合大小(俗称斤两足)、手感无涩等特点。饼印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9道工序:选料;断木;切成方块;阴干(约一年时间,俗称今年备料明年用);做饼模;打气眼;雕刻;打磨;包装。
张田饼印刀法简炼,刚劲有力,画面印纹清晰,图案美观大方,线条简洁,色彩鲜明。
2007年,张田饼印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瑶族刺绣
乳源瑶族刺绣,主要流行于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乳城镇、桂头镇部分地区。瑶族刺绣产生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其历史渊源应与盘王传说有关。
瑶族刺绣主要刺绣于男女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挎包、伞袋等服饰上。头巾刺绣尤为讲究,是年轻女子恋爱时送给心上人的宝贵礼物。
▲ 瑶族刺绣省级传承人邓菊花指导绣制百米长绣
刺绣图案基本是定型的,但因用途不同,图案和配色则有相应的变化,这些图案肢解出来的个体图形共有30多种类型。瑶族刺绣,构图完全一样,似有一条无形的公式规范着。男女老少衣物上的花纹图案,凡同类服饰,只有花纹的位置略有偏移。这些花纹图案中留存着过山瑶的历史、家族、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形迹。
▲ 瑶绣作品《大莲花》
2011年,瑶族刺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稻草龙制作技艺
稻草龙制作技艺,流传于南雄市百顺镇一带,起源于白竹片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每年元宵佳节或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期间,白竹片村都要扎制稻草龙进行舞香火龙表演。扎制稻草龙的主要材料有稻草、竹篾、撑杆、燃香等。
稻草龙制作技艺,工艺精湛,是南雄民间传统技艺的瑰宝。2015年,稻草龙制作技艺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丹霞红豆饰品制作
丹霞红豆饰品制作技艺,流传于仁化县丹霞镇一带。红豆,又名相思豆,鲜红浑圆如红玉。生长于丹霞山红色沙砾上的红豆,尤为圆润红艳,令热恋男女喜爱。红豆手工饰品不仅是配带之物,更是贴心之物,它蕴涵着浓浓的相思情愫。
丹霞红豆饰品制作技艺有捡红豆、洗红豆、选红豆、红豆打孔、编织红豆等五道工序。其中,编织红豆是技艺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工序,工具及材料有:铜丝线、钓针、各款中国结线、各类银铜配件、天然彩石珠、玉石、玛瑙、蜜蜡、菩提子、天然坚果、檀木、棉麻布等。
▲ 编织红豆材料
丹霞红豆饰品有手工编织和串珠组合两类。手工编织多是用一根绳、多颗红豆,串联而成;串珠组合则灵活运用:平结、玉米结、吉祥结、纽扣结、金钢结、斜卷结、凤尾结、雀头结、琵琶结等,用绳线变化出无限的造型。代表作品有:三生三世红豆手链、玉玲珑红豆手链、一生平安挂饰等数十种。
▲ 编织红豆
2015年,丹霞红豆饰品制作技艺被列入韶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这些丰厚的韶关“非遗”
浸润着一代代人的
成长记忆与风俗志趣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变”的是表达方式、传递的载体
“不变”的还是
传承千年的亲情乡情
举报/反馈

韶关家园

2万获赞 3886粉丝
关于韶关没有我们不知道的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