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已走到了我们面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漫长冬日中,兽类昆虫藏起形迹,不饮不食,终于等到了桃花初开,黄莺鸣啭,被春雷声惊醒,古时惊蛰代表人们进入春耕时节,要忙碌起来了。
虫子恢复活跃,是自然规律,却也让人犯愁,旧有的惊蛰食俗,便多从克制虫害的意象中来,惊蛰吃梨,便是其中之一。
许多地方都有惊蛰吃梨的传统,有人说这同样是取与虫害别离之意,而梨甘甜多汁的滋味,在乍暖还寒的季节,本就充满吸引力。
吃梨千年有讲究
梨,古诗词中记载最多的水果就是它,因为中国是梨的最早产地之一,所以在古代,梨又被称作“果宗”。
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因为其含有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特别适合在春季食用,特有的山梨醇,使梨这个水果在世界上都称得上是最健康的水果之一。
生食、榨汁、蒸制、煮水……简单几下,就从口中滋润到肠胃里,但因为梨本身性寒,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所以在中国古代,会将鲜梨制作成一种药食同源的好东西,那就是——梨膏糖。
梨膏糖来自唐朝
关于梨膏糖的由来,有传说是因为唐朝宰相魏征,魏征的母亲患有哮喘,咳嗽,因年纪大,鲜梨太硬、草药又太苦。
于是魏征就把梨等药材放上糖熬制,结果因为太疲倦睡着了,熬煮的时间太长,药品直接结块了,切开后给母亲含服,食用后母亲的病情好转,此后被广为流传,还一度成为皇宫贡品。
制作梨膏糖需遵循古法,药放入的先后顺序极其讲究,由良姜、川贝、杏仁、桔梗、半夏、南星、知母、贝母、金银花等多种中药精煎而成,嗓子不舒服,含上一小块儿,不适的感觉就逐渐消除了。
非遗梨膏宜兴造
宜兴的“小热昏”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外地传入,那时流行听“卖梨膏糖佬”,所谓“三分献唱,七分卖糖”,梨膏糖便是跟着这唱腔传开了。
现在,梨膏糖的制作技艺被评为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流程要经过选料、榨汁、煎液、过滤、熬制、收膏、包装等过程,可谓下尽了功夫。
时间和手艺赋予了梨膏糖特别的口感,初尝像糖果,但味觉上比糖浆更加醇厚,焦糖气息浓重,不论是平时当零食还是不舒服时含服,都是一份满分的陪伴。
小小的一块儿梨膏糖,承载着对童年和岁月的回味,如今,还来光顾梨膏糖的都是一些老人,希望这份祖辈坚持好物能被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