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3月5日上午9点,著名编剧、戏剧评论家沈祖安先生去世,享年92岁。他的儿子、导演沈雷在朋友圈告知了这一遗憾的消息。
沈祖安,男,编剧、戏剧理论家。浙江诸暨人,1929年出生于上海。解放前曾肄业于国立西湖艺专,攻西画。1949年6月入伍。后在浙江干校、文工团、浙江省文工团编导组工作。1951年底调入浙江省文联创作组。
后曾担任浙江越剧团和浙江昆剧团编剧及浙江绍剧团特约编剧,一直从事艺术评论和剧本创作。
沈先生50年来发表和出版有关戏曲和艺术的研究文稿达3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纵横谈艺录》、《琵琶街杂记》、《弹词类考》、《编剧六题》、《变与不变——沈祖安艺术论集》、《无字的丰碑——沈祖安人物论集》、《琵琶蛇传奇——沈祖安传奇小说集》、《唱新话异——沈祖安曲艺论集》等。为盖叫天、刘海粟和王传淞整理出版艺术论集《燕南寄庐杂谈》、《存天阁谈艺录》和《丑中美》等多种。
他创作和整理、改编各类剧本60余种,其中越剧有《家和万事兴》、《小女婿》、《两亲家》、《新桑园会》、《跃进桥边》、《打雪》、《飞狐口》、《雪地红梅》、《关不住的姑娘》(和胡小孩合作)、《田园新歌》、《血泪荡》(执笔)、《珍珠衫》、《绛州府》、《羚羊锁》、《滚绣球》(和胡汝慧、卢炳容合作)、《葛嫩娘》(和胡汝慧合作)、《莲湖姐妹》、《三月三》、《风尘英烈》、《白蛇传》、《杨柳奇缘》(和陈国容合作)等大小40出。曾任浙江文化厅艺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文化局艺术顾问、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艺术顾问和浙江省政协京昆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等。
沈祖安先生的儿子、中国美院教授沈岳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父亲住在浙江医院两年多,已不能说话,平时,他们会凑近耳边,告诉他一些浙江文艺界的新闻和情况,“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但他是希望听到和了解到的。父亲没有大的病,年纪大了器官衰竭。”沈岳说,昨天,父亲情况还比较稳定,今天突然呼吸困难,“但他走得很安详。”
沈岳说,住院之前,父亲觉得自己回不去了。他说:人总是有花开花落的。
沈岳说:花还会再开的。等你好起来,我们再陪你去看看。
“他理性面对自己的衰老,但他对生活,对美好的事物,对浙江文化界一直热心关注。他关心外面的世界比家里人多。”沙孟海先生曾为他写过一幅字,沈岳记不清内容,只记得一句话,杭州话:背末梢。
“小百花的成立,每个演员的成长,他都非常关心,他喜欢帮人,所以他的朋友非常多,不止是戏曲,还有文学界、茶文化等等。他说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兴趣广泛。”沈岳说。
1984年10月,小百花应文化部之邀参加了建国三十五周年献演并观礼,邓颖超接见并亲笔题写:“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这四句话,是沈祖安帮邓颖超拟的稿子。
2010年,原钱江晚报记者王玲瑛曾在沈老的家里采访过他,关于“末梢先生”,她这样写——
沈祖安过去经常请沙孟海写字,都是替别人求的,医院要挂个匾额,有人要出本书……沙孟海身边的人有时会说,“自己来要还可理解,专为别人来做伸手大将军,难道别人都是为他活着的?”有一天他又去讨字,自觉不好意思开口,久坐无语,沙孟海说:“你是一个热心的末梢客人,今后若有难处,不必吞吞吐吐。”
“末梢先生”书房里挂满字画,但没有沙孟海的字。书斋内也没有电脑,桌上摆着文房四宝,笔架上挂着、插着25枝毛笔,镇尺、印泥、碑帖、立轴、手卷一股脑堆在桌上,完全看不到书桌底色。在书架每层隔板的外沿,还摆着一些小玩意,有关公像,有青花小罐,有皮影,有穿马褂拉胡琴的人偶。这些小东西,随便放在那里,不讲格调,不讲章法。
疫情期间,浙江省文艺界很多人来看望他,越剧演员在他耳边唱越剧。今天,正在安吉的何赛飞得知这一消息,正在赶回杭州的路上。
今天,浙江医院的告别厅正在布置,三个孩子希望能在这里安静地陪爸爸走完最后一段路。3月11日上午9点,沈祖安先生的告别会将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说,沈老就是浙江文艺界的“活字典”,“关于浙江文艺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我曾受教于沈老很多。这是2015年沈老为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15周年创作的四首诗歌与给我写的信,那时的他住在浙江医院,双眼几近眼盲,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沈祖安先生是浙江戏曲人才的极力推动者。1987年,林为林得梅花奖后,沈祖安找到他:为林,你长枪短枪花枪都很好,但是你扇子水袖也要好,文武都要发展。
林为林问:那我还可以演什么戏?
沈祖安说,《连环计》。
没人写。林为林说。
“我帮你写。”
沈祖安整理改编了《连环计》,这也是林为林得了梅花奖之后首次演出的大戏,演吕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