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朋克(PUNK)这个词诞生,就成了一堆青年们挂在嘴边的心头好。
反传统、反主流,追求独立、自由,这些最具特征的朋克元素正糅合进各个领域。
哪怕是曾经极小众的赛博朋克,如今也从菲利普·迪克笔下的文字,变成具象化的影像、游戏,甚至是现实。
放眼望去,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最具朋克气质的神仙,肯定是托塔李天王家的老三,太子爷哪吒。
生来硬核
嫉恶如仇、挺身而出、削骨还父、舍命救苍生……无论是在历史典籍的《封神演义》中,还是在各种现代解读中,哪吒都代表着叛逆、真诚、少年心性。
三头六臂、莲花化身、太子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很难想象中国早在几个世纪前就能将一个人物设定得如此充满想象力。
现在的哪吒设定都是来自于明代许仲琳创作的《封神演义》,而拜师太乙和反商及武器,既不是来自西游,更不是佛经中的那咤,而是中国古人所创。
尽管哪吒很可能是个舶来品,但最终演绎的形象早已摆脱了先前的只言片语,经过数代文人和民众的艺术化演绎,已经彻头彻尾本土化,从意义上讲,哪吒很中国,是被中华文化滋润养育的大IP。
不仅如此,哪吒还是一名有着争议性的亮眼角色,封神书中写他长得“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昂昂眉宇、莲花化身”,外貌俊美亮相、气质超凡,给人一种“女人味”的错觉。
所以一些影视用女演员扮演哪吒,但性别不变,仍为一个男角色,因此被误传为“男身女相”,一直保持着中性化的代表,无形中把哪吒这个角色娘化。
《哪吒三太子》(1976)
但在唐宋元明清的各种朝代记载之中,基本都是突出阳刚武勇的一面,从没有任何古籍记载哪吒是女性这一说。
放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上,讨论上面这个话题,估计又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莲花童子哪吒》(1999)
不过比起出身和争议,哪吒使用的武器可谓是“东方朋克”的代表,从乾坤圈、混天绫,到风火轮、阴阳剑,每一件法宝都仿佛给哪吒注入了无法比拟的灵魂。
先说乾坤圈,可大可小,投掷攻击,百发百中。看起来就像熊孩子拿着呼啦圈,看着没啥杀伤力,实际超乎你想象。
再看混天绫,自动捆绑敌人,随意改变长度,剪断后也能自动修复,比神奇女侠家的真言套索强了好几倍。
风火轮当然也少不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法宝,既是飞行工具,又是武器,轮滑还没学会的我,表示很期待有人真实cos一把。
如此一来,哪吒从各个方面都成了IP改编的心头好。
哪吒银幕进化史
从文字步入影像时代,朋克哪吒的展现更为硬核。
最古早的银幕形象,要属1928年的这部《哪吒出世》,风火轮还踩不上,但红缨枪、乾坤圈已入手。
这版的故事和我们后来熟悉的“路见不平打死龙王三太子”的剧情不一样,仅仅被模糊表现为“顽劣哪吒得罪天神”
主要矛盾也聚焦在父子二人的激烈对抗,并以和解为结局,颇有父子相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味道。
《大闹天宫》1961
而第一次来到动画上,哪吒则作为孙大圣的对手,简单串了下场。
万氏兄弟从传统年画中汲取灵感,同时又参考了京剧中代表奸邪角色的“白脸”,让哪吒跃然纸上。
大胖小子的孩童样貌,配上三头六臂的设定,不知那时看动画的孩子们有没有被震撼到。
直到《大闹天宫》十多年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才将哪吒担当主角,创作了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1979
头扎两髻、红绫裹身、手持乾坤圈、脚踏风火轮,这一经典形象完全将书中的哪吒再现,不仅构成了大多数观众对于哪吒的最初印象,也影响了其后无数影视作品。
《哪吒闹海》能够成为经典的最核心的地方在于故事所传达的主题、价值观。它成功塑造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叛形象,这也是中国银幕史上一段极为少见、尖锐、激烈和惨痛的反叛历程。
相比于孙悟空和天庭的对抗,哪吒做出了中国传统观念中最艰难的一种反叛,因为“孝文化”是深植骨血之中的,是几干年不允许触碰的绝对底线,被他用一种最悲壮、最惨烈的方式夺回了自我的控制权。
小时候看的时候总是觉得感官震撼,抽龙筋、自刎,绝对够敏感。现在再头看,才不禁感叹电影真的是时代的产物。
有网友还评论说:“闹海中的哪吒要是搁现在,就是一少儿精神病患者,躁郁症、暴力狂、自杀倾向、逆反心理。辅导人员要密切关注他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玩什么电脑游戏,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活动,必须定期参加心理辅导。”
临近千禧年,哪吒也从动画中跳出来,走向了真人化。
在最著名的86版《西游记》中,哪吒以天兵天将的身份与其父亲李靖同时出现,这是哪吒在大陆影视作品中的真人处子秀。
86版《西游记》哪吒(艾金梅饰)
唐僧由3个不同的演员饰演,这个点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但哪吒的扮演者在这部剧中有两个人扮演,并且还是一男一女的形式,不知道你看出来了没有。
在大闹天空中和孙悟空对打的哪吒是国家一级演员艾金梅饰演,而后期的哪吒则由男演员杨斌饰演,后者还扮演了木吒、玉华州三王子及各种龙套角色十余个。
哪吒(杨斌饰)
比《西游记》更早的1974年,一代武侠大导演张彻也用镜头诠释了他心中的哪吒——留着邵氏电影标志性的波波头,衣领必须敞开,肌肉必须油亮的愣头青年。
《哪吒》1974
削骨肉还父母的段落被演绎成类似日本切腹自尽的血腥场面,莲藕复生则带着些许恐怖片氛围。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剧本故事,这一版本都少了奇幻色彩,而增加了更多现实因素,有着浓厚的武侠电影即视感。
《哪吒》1974
粤港澳地区观众估计印象最深的是2001《封神榜》中陈浩民版的哪吒。
剧里大量的喜剧、动作等娱乐元素,甚至将《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兵器“火尖枪”也给了哪吒,实属封神系列中改动最大的一次。
而陈浩民也因形象太过英俊而被观众诟病为“抢了哪吒的风头”。
《封神榜》陈浩民版哪吒
千禧年后,大量的哪吒形象涌入市场,有最壮的、最美的、最老的,还有最表情包的,下面这张合集,不知你认不认识他们。
正如上文所说的,中国影视创作者们痴迷于改编哪吒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个角色身上所带有的那种气质,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又颇具时代气息。
从哪吒的演绎史我们就能看出每个时代的不同变化,如今用“朋克”来形容哪吒,正是因为他那反传统、反主流又在当下弥足珍贵的意义。
谁想“朋克哪吒”仅是一个称呼,却终究被中国创作者们改写成了现实。
《新神榜:哪吒重生》
就在大年初一,由《白蛇:缘起》原班人马历时四年打造的《新神榜:哪吒重生》正式发布预告,并进军牛年春节档,它也将与《白蛇:缘起》共享世界观,成为追光动画新封神系列的开篇之作。
从预告中,我们能看出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东海市。机械、金属元素与人物相融合,整体视觉风格颇具国潮气质,感觉一下子进入到了东方赛博朋克里,就连扒龙筋的名场面,都是钢铁龙筋,够硬核!
机械龙筋
哪吒重生转世后,成就了人神共生的热血青年李云祥,不知扔掉了风火轮,开着机车的“哪吒”还打不打过龙王,一切都只能在正片里揭晓。
还等什么,今年春节档就选这最硬核的哪吒了。
举报/反馈

MovieLab

7.7万获赞 4501粉丝
梦想始于剧本,而终结于电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