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没有去过故宫?有多少人,没有关注过故宫?又会有多少人,没有吃过“故宫”的安利?
近几年,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每一个文化、历史,都采用了IP文创新消费的经营模式,一个个文化类IP活色生香地进入文艺青年的生活中。
而在这其中,“故宫”就是可谓最为成功的文化IP之一。谁没有吃过“故宫”的安利?
2013年,故宫组建了新媒体团队。把以往活在历史和语文课本里的刻板印象,俏皮地利用年轻的语言,展现在众人的视野中。《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等篇篇爆文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古代人,他们不再严肃,不再遥远。
后来,故宫的景火了。原来,这是我们去过的故宫吗?很多人开始故地重游。
在这些美如壁纸的摄影作品中,最红的莫非故宫的雪和故宫的猫
猫图CR宠物摄影师-克查
在故宫的文创和IP逐渐大众化后,IP跨界合作再次为故宫拉来了许多各个领域的“新人”。原来故宫的美,还可以如此呈现。
而最令大众口口相传的,就是故宫衍生出的各类展现古代文化,辞藻之美的节目。
《上新了·故宫》利用演员和流量明星的影响力,让更多青少年关注故宫的历史。
《国家宝藏》中故宫的故事重新演绎,搬上舞台,让观众看到了沉寂的故宫又火了过来。
而在去年年底,有一部讲述故宫的纪录片上新,他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姐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以下简称六百年)。
人和物,永恒地接力
在跨年的时候,六百年首播。如今已经更新完毕,豆瓣评分也打到9.0。
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姐妹篇,六百年将镜头聚焦到故宫的古建筑群。恰逢2020年,正好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此时播出,更具独特的意义和视角。
六百年不是单纯地看着匠人修文物。它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小见大,用温情的修缮生活,展现出个体在整个宏达历史建筑群中所产生的链接和变化。
考古、拓印、贴金、换木、修楼、抹墙,每一个人在这600年做着同一件事,才让故宫依然保有如今的色彩。
人,不可能活到600年。但这座建筑,可以让我们和600年前的人,对话。
除此以外,纪录片还在修缮过程中,丢出了悬念。
皇帝的卧室后殿,为什么还会有偷工减料。嘉庆皇帝为什么不在登基时候,给养心殿见新?与其说修缮,不如说,这是通过修缮保护,更接近历史。
“厚重坚实的地下结构,不仅确保了建筑之上的宫殿,历经600年寒暑岿然不动,也寓意着王朝能够永远延续,是为‘丹宸永固’。”
除了《我在故宫六百年》,
还有什么故宫类的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9.0
六百年的姐妹篇,聚焦的是故宫的文物。这部纪录片刚上线时,得到了极大的反响。“一些有小瑕疵或不合格的瓷器,都要被打碎并集中掩埋,防止流入民间。正品就被送入紫禁城。同一窑炉烧造的瓷器,自此有了不同的命运。”原来,即使有同样的岁月,不同的文物也将会有不同的命运。看似以职业人做背景,其实看完深刻觉得,人对于文物来说,才是匆匆过客。
《故宫》 豆瓣9.1
这应该是最早一部关于《故宫》的纪录片吗?单集片场45分钟,共12集。相对于如今轻松有趣的纪录片而言,它更是庄严的,深刻的。很适合过年在家细细品味。
《故宫新事》 豆瓣9.0
《故宫新事》关键是一个“新”:2016,故宫博物院成立“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十八座古老建筑,两千余件稀世文物,五年的闭门修缮,让这座关于曾经最高统治权力的殿堂重新进入大家的视线。究竟还有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呢?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豆瓣9.4
很喜欢它的节奏,非常适合如今上班通勤,压力繁重的年轻人。一集5分钟,讲一个单品,一共100集。更像是一个小词典,简单易懂地告诉你“故宫”的故事。大到广场,午门,各种“殿”;小到琉璃瓦,石狮子,御花园的花……它更像一本故宫入门词典,让你快速“穿越”。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经说过:“文化复兴的前提是文物的复兴。而如今的文化复兴事业,是所有博物馆人的共同梦想。”
希望如“故宫”一般,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能够走进人们的内心,不是新鲜,而是传承。
图源:微博 豆瓣
举报/反馈

ELLE

108万获赞 14.6万粉丝
《ELLE》中国官方百家号
ELLE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