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疆域广大、山河广布的国家,在这样一块地方如果不能建立起庞大的交通网络,就十分不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古代的中国,先民们创造出灿烂的交通成就,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便利,而各种交通工具的变迁,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前面几期讲得都是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来讲讲水上的交通工具。
上海就是由舢板运输发展起来的
在人类还很原始的时候,就发现木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后来就学会了抱着木头渡水。再到后来,原始人类砍伐了一些很粗大的树干,削平一面并挖空中心,制作成最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直到今天,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依然使用独木舟作为渔猎和交通工具。又过了一些时间,在这片古老土地的靠南方一点的区域逐步出现了木筏和竹筏,而北方则学会了将兽皮充气后捆绑在筏子上以增加浮力,这种浮具最常用的兽皮是羊皮,被称为羊皮筏,在九曲黄河沿岸一带应用最为广泛。
1933年,兰州黄河边的羊皮筏
然而,无论是独木舟还是木筏、竹筏、羊皮筏都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的大小受木材本身的限制;筏子没有船舷,装载量大一点就会没入水中;羊皮筏在结构上也不稳固。在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随着对木材加工能力的提高,木板船就诞生了。起初是人们为了增加独木舟的容量,在独木舟的周围加上4块木板,这样原来的独木舟就变成了船底。后来,在四周安上木板,就形成了木板船。木板船是造船史上第一次飞跃,开启了河运和航海的新时代。最早出现的木板船称作舢板,原名“三板”,顾名思义是由三块木板组合而成。1975年,江苏武进出土了一条汉代的船,就是由三块木料拼接而成,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舢板的底板往往要用火烘烤过,使两端向上翘起,两侧的舷板则直接嵌入底板,然后用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的缝隙还要用草、麻或竹一类的纤维塞堵,最后用油灰捻缝,达到水密的效果。当然,用铁钉连接各构件都是比较靠后的事,最原始的舢板各部件都是卯榫连接的。舢板基本上算是比较正式的船了。
最原始的舢板
舢板容量大,各方面性能都不错,而且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船体的结构强度不断完善。例如,船体内部用隔壁或肋骨形成若干舱室,既能装货,万一漏水时还能够阻止水漫入整个船体,起到一定防水的作用。再到后来,人们想到为什么不把两条舢板并列连接起来呢?于是,有两个船体的“舫”出现了。有时,这两个船体也不必紧紧捆绑在一起,而是用木板或木梁放置在两条舢板之上,保持一定间隔,两船中间就出现了“桥”。舫由于船身变宽,稳定性自然更好,浮力也大,能装原来无法装运的重物,能更好地满足人类运输和生产上的需要。舫其实是舢板的升级版,后来由于技艺上的进步,即使是单体的舢板,其结构也复杂多了,当然也好用多了。
古代的舫
舢板主要靠桨、橹等工具作为推进工具,人力作为动力,所以速度十分有限,而且由于是平底,所以抗风能力很差。大家都懂,陆地和水的比热不同,水面和陆地表面会产生温差和气压差,所以水面上一般风都比较大。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风能,那将是另一次重大进步,于是帆船出现了,帆船大大增加了人类在水面上的前进速度,下次我们讲讲帆船。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商业出版社
2、百度相关资料
举报/反馈

小先生讲什么

817获赞 161粉丝
有教无类,人人皆有提升智慧的机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