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直升机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做出各种不可思议的飞行动作。那么,从驾驶员操纵到直升机运动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今天从直升机驾驶员操纵→气动力变化→运动响应的角度,来简单聊一聊直升机飞行。
垂向运动
直升机想要实现离地飞行(垂直上升或斜爬升),需要驾驶员提总距杆,控制桨叶桨距增加,使旋翼可以提供更多的升力;而降落过程则恰恰相反,需要驾驶员降总距杆,控制桨叶桨距降低,使旋翼升力减小。也就是说,总距操纵决定着直升机的垂向运动。
旋翼作为直升机的升力面和控制面,虽然桨叶的挥-摆-扭运动相互耦合,但是挥舞运动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飞行。静止时,桨叶处于自然下坠状态;桨叶旋转后会产生离心力,趋向于将桨叶拉平,转速越快,离心力越大;而随着总距增加、桨叶升力增加,在升力和离心力同时作用,最终会使桨叶向上挥舞一定角度,也就是锥度角。
值得一提的是,总距操纵时,还需要适当联动控制发动机油门,因为总距操纵会引起直升机需用功率变化,如果动力供给与功率消耗不平衡将导致旋翼转速出现较大波动。
另外,对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进行总距操纵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尾桨操控;尾桨拉力需要能够与旋翼扭矩匹配,否则直升机将出现航向摆动。
水平运动
直升机水平运动时,旋翼具有明显的气流不对称和升力不对称特点。比如,直升机前飞时,前行桨叶气流合速度为:旋转线速度+前飞速度,后行桨叶气流合速度为:旋转线速度-前飞速度。为了应对气流不对称导致的左右升力不平衡,就需要施加一定的周期变距操纵,减小前行桨叶桨距值、增加后行桨叶桨距值。
另外,当需要主动改出某一飞行状态,加减速或侧飞时,也需要施加周期变距操纵。周期变距操纵杆如下图,通常布置在驾驶员两腿之间,或者是两个驾驶员的中间。可以说,周期变距操纵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水平运动。
驾驶员前推杆操纵时,桨叶运动至右侧时迎角最小,运动至左侧时迎角最大;对跷跷板旋翼来说,由于挥舞响应滞后于操纵90度,最终桨盘后侧上挥最大,前侧下挥最大,也就是桨盘前倾,如下图。其他方向周期变距操纵引起的周期挥舞响应,机理与前推杆类似。
驾驶员前推杆,桨盘前倾,从而产生驱动前向移动的气动力,同时还需要保证垂向升力能够平衡直升机重力,否则直升机将难以保持高度。
驾驶员横向打杆,桨盘侧倾,从而产生驱动侧向移动的气动力,直升机侧飞。
驾驶员后拉杆,桨盘后倒,从而产生驱动后向移动的气动力,直升机后飞。
偏航运动
悬停状态,直升机的航向由尾桨操纵决定。如果尾桨拉力变化,则会破坏原有的直升机旋翼反扭矩平衡,从而使航向产生变化。比如,对右旋旋翼,右蹬舵时,尾桨拉力减小、机头右偏;左蹬舵时,尾桨拉力增加、机头左偏。
与悬停状态不同,直升机前飞时,航向的变化需要依靠协调转弯实现。直升机前飞改为盘旋时,驾驶员横向打杆,使直升机侧滑,产生使机头偏转的力矩,从而实现盘旋飞行。盘旋飞行过程中,旋翼拉力既要平衡重力,还要平衡盘旋过程中的离心力。速度越快、盘旋半径越小,则离心力越大,旋翼需要提供的拉力越大。
过渡飞行
在直升机悬停改前飞的过渡过程中,需要达到一定的前飞速度才能体现出来旋翼气动效率的提升。低速前飞阶段,桨尖涡强度较大,而且旋翼与地面或机头之间存在气动干扰,会在直升机尾部形成乱流。
通常在前飞速度达到16~24节以上时,旋翼周围气动环境才会相对稳定。在大载重飞行时,直升机借助地效离地,并加速前飞,达到一定速度时才可以脱离地效爬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